《“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读后感

      刘恩樵老师提出“全语文教育”的理念:实践“全人教育”、实施“全域语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程成长”、落实“全科融通”。着意于学生人文底蕴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全面融合,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语文课程与校本语文课程的全面优化。

  刘恩樵老师提出的“全语文教育”就像他所追求的:“既能上连云天,又能下接地气,既能大而化之,又能小而行之”。“全语文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营造语文文化氛围。

  教室内外,学校公共场所,学生目之所及,足之所到,处处是书香,处处是语文。让学生时时处于语文文化氛围中,正是在书香中成长。班级图书馆、书香长廊、快乐阅吧、文学墙角……

    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文化活动,小小百家讲坛、语文节、青春剧场、朗读者……最佩服的是刘老师他们把语文活动做成了课程,让语文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打通语文与生活。

    刘老师不仅把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更是当做事业来研究。刘老师凭自己的执着努力,追求自己的语文理想。也许,自己没有那样的团队,没有那样的支持,自己该如何在自己现有条件现有环境下,打造属于自己的语文天地呢?一个人,也许无法改变校园,那么,属于我们的小小的教室呢?想起《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的波迪老师,想起波迪老师的鲜花与台灯,花篮,日记本,苹果的故事……

    想起我们曾经进行了一年半的古诗词赏析,进行一年的故事会,竟然因为一场意外夭折。看看刘老师的研究,自己真的是太脆弱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许就像厚积薄发一样,也许三年,你都无缘看到铁树开花的一瞬,但要给自己一个信念,相信自己埋下的种子,终会开花,也许不是今天,不是明天,而是遥远的未来。

    “独行快,众行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许,自己应该走出自己封闭的小天地,与朋友同行,寻找坚持的力量。

  其次,夯实核心素养工程。

  改变以往陈旧的语文课堂,刘老师提出“全语文教育”语文学习“一堂课”策略,目标以“语文素养”为一,训练以“言语思维”为一,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一,教学以“良好的教与学关系”为一。具体到课堂操作层面,分为四个板块:“我有发现要说”,“我有问题要提”,“我有感想要写”,“我有个创要做”。

    看到刘老师提出的这种课堂实践操作,有窃喜,有遗憾。自己以前曾经尝试着做类似的实践。预习课文,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理解与问题。1.“我的理解”,写自己预习时理解到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某一处独到的感悟,对某个句子的赏析。“我的问题”,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可以写自己对文章的困惑,也可以是自己理解的,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考考同伴。进行了一段时间,学生写的理解,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没有什么价值,虽然自己也会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极力表扬,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应付差事,自己慢慢就没有了耐心,后来就彻底放弃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感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知道刘老师在课题实验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缺乏足够的耐心,没有足够的包容。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去克服,而是放弃。问题就是课题,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迎难而上,不要轻易放弃。

    除了改变课堂教学,刘老师还提出“大阅读”策略:拓宽阅读面,艺术、科学、历史……加大阅读量,深入精读。新语文课本的阅读,不就是由精读到略读到读整本书书吗?刘老师的做法,紧贴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对人精神濡养的意义毋庸赘言,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指导,这些工作,做起来都不容易,都是非常复杂的课题。根据自己的教训,别人的做法,往往不能照搬,需要自己多用心多揣摩多思考多实践。

    此外是“日写作”机制。刘老师坚持让学生写随笔。也许不少老师都会让学生写随笔。不知道别人都是怎么批改。语文老师都知道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刘老师坚持日日批改,篇篇批改,人人批改,不能不令人佩服。从应试角度看,作文在语文卷中占有大份量。相对于学生成长来说,作文,更是为了表达自己,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之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培养学生作文意识,可以从生活入手。我的做法是,接手班级之初,选择班级中的小事,一个情景,一个瞬间,写小作文,示范给学生,打消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明白,原来这些小事都可以写进自己的文章中。不过自己对学生随笔的批改,远远不及刘老师。自己批改随笔时,有点像批改作文。老师则是与学生对话。这值得自己学习。自己批改时,对学生要求太过严格。特别喜欢刘老师提出的“日写作”的“二八律”作文教学观中的“二分精彩,八分寻常”,“二分评判,八分激励”。如果一段时间,学生随笔没有进步,或是流于形式,自己就会急躁,看刘老师的观点,自己心态就不对。自己不能够宽容地对待学生出现的所有情况。抱着“二分精彩,八分寻常”的心态,学生出现什么情况,不都是正常的吗?自己不喜欢应试作文,希望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为什么还要用苛刻的要求,打击学生积极性呢?

    刘老师的“全语文教育”,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尝试,原来还是可以做的。更让我看到自己行动力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能努力做刘老师笔下的“四有”教师,“有追求、有激情、有理念、有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