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在文学、书画、哲学、美食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造诣;在自然风景及民间趣事方面,也有诸多的人文古迹和逸闻趣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今天要说的三大女主,既不是结发之妻王弗,也不是患难与共的王闰之,更不是琴瑟和鸣的爱妾王朝云,而是大宋朝的三位皇后。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她们可都是响当当的大女主。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五位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
古语有云,“一朝天子一朝臣。”苏轼一生的波折,是和历史背景难以分割的。
今天我们不聊这些当朝皇帝,只说影响苏轼一生的三朝太后。
苏东坡之所以能一次次脱离虎口,能一次次大难不死,离不开三朝皇太后的开明和青睐。
第一位仁宗皇后曹皇后。
宋仁宗有三个皇后,第一个郭皇后是包办婚姻,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死,他就找个理由把皇后废了,第三个是深受宠爱的张贵妃,不幸早亡,仁宗思念之下追封为后。
真正陪伴了他大半个帝王生涯的,是第二任皇后曹氏。
曹皇后出身北宋顶级名门望族,将门之女,家世显赫。
曹皇后一生虽然没有子女,却辅佐了三位君王,心系大宋百姓。深得群臣拥护和百姓爱戴,堪称贤德皇后。
1063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然而,这一次皇权交接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顺利。英宗赵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随时可能动荡起来的证据,却因为两个人得以平稳过渡,一个是宰相韩琦,另一个就是刚刚升为太后的曹氏。
1079年,在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因反对变法而被贬黜之后,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因诗中有不满改革的句子而获罪。
按惯例,官员接到委任离京时,皇帝会招其觐见。
可苏轼被拒之门外,绝对势头不对,一场关于处置他的阴谋,正在秘密筹划中。
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舒亶等人,从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找到其讽刺朝政,反对新法的证据,接连上章弹劾苏轼。
此时的朝堂,王安石已二次罢相,隐居了。
新政由神宗直接牵头,继续改制一事,若是反对新法,那就是直接反对神宗。
此时原新党头目均已不在朝堂,那些借由新法改革而司机攀附升迁之人(李定和书亶)特别害怕旧党人士得到重用。
这时,文坛领袖苏轼在社会的影响力最大,所以他们万般阻挡苏轼觐见,并趁机治苏轼于死地。
他们又找来始作俑者沈括逐字逐句从苏轼的诗文里,找诽谤新法的罪证,多达100多首。
元丰二年八月,苏轼被关进御史台提审。
经审讯,苏轼对其中大部分讽刺的说法皆予承认。李定他们上奏神宗,非诛杀苏轼不可。
在御史台、副相王桂、国子博士李宜等人的疯狂攻击下,全国上下也进行着一场大范围的“救轼”活动。
那时王安石也上书劝皇帝,圣朝不宜诛名士。
是年冬天,弥留之际的曹皇后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说:当年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苏辙两兄弟,高兴地对我说,他替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现在苏轼入狱,你怎知不是仇人中伤呢?就算他的诗中有不妥,也只是小过错,不可伤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
曹太后和仁宗对苏轼兄弟是非常欣赏,他的话对这位孝顺的孙儿十分重要。苏轼性命由此得以保全。
宋神宗对祖母是十分孝顺,英宗病逝后,他将曹太后追为太皇太后。
丧事过后,虽然御史台又将案子做了提炼,呈交给神宗,但神宗已经不予理会。
是年11月29日,释放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了结。
因为曹太后的一句话,苏轼幸免于死。
可见,曹皇后对苏轼是有救命之恩。
第二位是英宗皇后。
高太后,小名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她也是曹皇后的外甥女兼儿媳。
高皇后拥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经济十分繁荣。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元丰八年,也就是1085年3月5日,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由于哲宗年仅十岁,3月20日,高太皇太后正式开始听垂帘政。
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此时旧党司马光正好将《资治通鉴》修改完,进献朝廷,由此声名大振。高太后遂任司马光为宰相,将以往被贬谪的旧党人士重新任用。
苏轼在短短的八个月里,连跳三级。从汝州团练副使到登州太守中书舍人,最后是翰林学士知制诰。
翰林院中,翰林学士承旨不常设,翰林学士掌管整个翰林院,为正三品。
翰林学士承旨,又被称为“内相”,是皇帝身边重要的谋臣,离真正的二臣宰相仅一步之遥。
后来,苏轼又被高太后任命为“侍读”,教哲宗读书、治国之道。
哲宗在高太后、苏轼、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三人的教导下,并没有成长过一个仁厚,睿智之君王,反而形成了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这也为日后苏轼被贬埋下伏笔。
作者书中写到:翰林的工作通常都是在晚上。
一天晚上苏轼被高太后宣进宫,哲宗坐在祖母旁边,苏轼在一毕恭毕敬的听记吩咐。
高太后告诉他草拟圣旨,认命吕大防为宰相之后,高太后突然问道苏轼,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苏轼说是依赖太后恩典。太后说这与她无关;苏轼只好瞎猜着说:一定是皇上的恩典。太后又说与皇上也无关;苏轼又说也许是老臣的推荐,高太后说与他们也没有关系。
苏东坡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事我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他是在看你写的文章。他常说你是天才,常想起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遂尔崩逝。
提到先王,三人不觉一起落泪。
高太后对苏轼极为恩宠,经常叫苏轼进宫问话,商讨国事。
这些恩宠反而引起敌对派的恐慌,频繁地攻击苏轼。
此时的朝堂,已由原来的新旧党之争,变成了以礼学派为代表的洛党、朔党和以苏轼兄弟为代表的署党。
苏轼无意党争,更无心政治游戏,面对敌对势力的弹劾,他多次请辞外放,但都被高太后拒绝了。
很多弹劾的奏章都被高太后放置高阁,不予理会。
苏轼任知贡举,加上太后的信任,他推荐了大量自己的人,入朝为官,其中有他的学生、朋友。
此时,弟弟苏辙任史部尚书、赐翰林学士,兄弟俩距离宰相越来越近了。
这些都更加使政敌们恐慌。他们不仅把矛头对准苏轼,还指向他弟弟、朋友、学生。
堆在高太后那里的弹劾奏章越来越多了。苏轼请太后向他公开,以便他一一分辨解释,太后并没有允许。
为了保住弟弟、朋友,学生,苏轼再三恳求,在1089年,朝廷终于允许所请,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
高太后去世后,苏轼即被外放,这一切都是苏轼和高太后预料到的。
高太后还在病中的时候,就曾经就曾留范纯仁、吕大防谈话:我死之后,你们二人最好辞官归隐,幼主必然会另一批新人。
果然,这位早已厌烦祖母管教的哲宗,重新启用新党人士,改年号为“绍圣”。继继承父亲神宗的改制。
元佑期间,被贬的新党人士纷纷登台,他们以章惇为首,对旧党人士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首当其冲的苏轼,从北宋最北端的河北定州,贬到了最南端,岭南惠州、海南儋州。
回顾高太后执政的九年期间,也是苏轼在政治上的高光时刻。
高太后可以说是苏轼在政治上的守护神,对苏轼有提携之恩。
他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对他十倍信任,又能合理运用苏轼的才。我们通常说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那么在政治国家方面,高太后可以说是苏轼的政治知音。
第三个皇后是向皇后
向皇后是是北宋初年名臣、燕王向敏中的曾孙女,宋神宗在位时的皇后。
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死。
三月,徽宗即位。向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旧党人士,韩琦长子韩忠彦执政,不久又升为右相。
左相张惇等人相继受攻击。不久,章惇也被罢相。
同时,恢复被贬逐的旧党官员的名位,旧党官员相继上台。
四月朝廷颁发大赦。绍圣期间,被贬的苏门君子纷纷回朝,苏轼恢复朝奉郎,开始了他的北归之路。
向皇后对苏轼有赦免之恩。
放眼古代的文人,苏轼是不是算是对女性非常尊重的?
他深情旷达,风趣幽默,会吃爱玩,加上他冠绝古今的文采,对女性又舍命尊重,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栋梁之才。
好了,今天写得很辛苦,不全是自创,有的算是对《苏东坡新传》这本半文半古的大书的翻译吧。
明天和大家聊一下苏东坡与章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