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知行并进:格物致知概念的缺陷,以企业经营为例

自从百家讲堂播出之后,在处理一些企业的人事(聘任)制度中出现的所谓新人“高分低能”问题时,“格物致知”的这个概念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讨论中,这对于纠正过去人事(选拔,录用,培训,福利,监督,退休与抚恤,任用,管理)制度中的许多重大谬误,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过去长期一味鼓吹“读好书就能找好工作”的高等学府,名校师长,以及许多父母,现在不得不承认他们以前不谈任何前提条件地鼓吹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就是要考到好成绩,是荒谬的。

由此引起的理论讨论,引导人们去更多地关注个人健全发展的路径问题,或方式问题的言研。同时,格物致知这个概念又会引起误导,因为它可能不是一个确切地描述顶层设计的现实与本质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有用的顶层设计的分析工具。

格物致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弘毅致远。致知应该在完成格物的工作以后才能实行,致知的实现以格物的形式为前提条件。修齐治平,也一样,齐家的实现以修身的形式为前提。

这一理论相对于以前的无条件封建伦理政治哲学“好好读书”的观点,其优点主要是它对个人成长的“前提条件”的重视,确认了一种体制的有效性与其他体制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而这一理论之所以在最近开始受到重视,现实原因是,一些企业,在许多体制,人人事聘任制度,(新人)在职培训,单位内部章程建设等许多方面,都还很不足的情况下,就让老臣子退休了,结果导致了岗位人手不足,新人入职高分低能,青黄不接,企业运作效率低下,效益衰退。

只是格物致知的概念,仍然不能从来全面地分析各种体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能反映各种制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各种制度必须相互协调,或相互兼容的基本要求。

问题在于,如果格物失败,致知也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如果致知不能建立与发展起来,格物也不可能存在有效动作和发展。体制之间的形成,往往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而不是单方向的依存关系!如此,没有顶层设计,金融体制不可能充分精细,但没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也难以完成。没有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深化所有权约束分配制度改革,法律体系很难完善。反过来说,没有法治的建设,所有权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而言的关系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完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但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没有生产要素的进入,那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最终完善起来。因为人们都无法知道,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哪些东西需要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你也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

格物致知也无法对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做出充分的合理说明。比如,十二五规划提到的“顶层设计”,其实不是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A体系)到位了,再动手加强水利和防灾体系建设(B体系),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循序的过程。举例而言,理论界曾有争论,是先改企业(A体系),还是先放开价格(B体系)?现实是企业改革(包括非国企)和价格改革,同时一步一步“部分地”展开,在逐步展开企业的改革的同时,也逐步放开价格。

曾有一个的争论,是先改企业,还是先发展资本市场?现实是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可以由私人持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发展了资本市场。很难想象,要等到企业都改好了再来发展资本市场。“体制转轨”那会儿,有传言说中国没有向世界开放其金融市场。具体情况是,中国有所保留地,部分地开放其金融市场。1997年以后,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的出现,往后一点的部分国外金融机构在国内部分地区经营部分金融业务,所有申请者中的部分人员和部分业务。

格物致知这个概念在一定意义也是消极的政策建议。因为它需要人们去推迟某些改革来等待其他一些改革的完成。但是,根据制度和制度变迁的性质,任何以建立新制度为目的的改革都可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如果要等到这项改革完成再去开始其他制度的改革,那么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中。

第一,某些没有改的旧体制还会继续损害经济效率,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人们通常公共服务保障是改善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建立充分有效的民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等到公共服务保障完善了,再去搞另一个民生工程,提高住房水平保障,恐怕是太迟了。住房问题/公共服务在这个过程还是继续产生越来越大的问题。

第二,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还没有开始改革的旧体制,就会成为成长中的新体制的障碍或瓶颈,各种体制之间的相互配合就会受到破坏,整体体系就会没有效率,甚至会引起某种混乱或导致经济危机。

格物致知的路径可能无法实现,还因为很难有一个实现设立好的“标准共识”来检验以前的步骤有没有完成,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改革的过程是如此复杂并且有着如果多的方面,以至于单一的特定方面的标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且,如果我们需要各方面都达到这个标准,就会使整个过程慢得如同没有前进,无法前进。

格物致知战略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实行的,因为很难有仁和完美的演算好了的计划并落实。现实生活中的改革通常充满了变化带来的各种利益冲突和混乱。于此,政治家实际上所能采取的最好的方案,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推进所有能推进的改革,并适当照顾到各种体制之间的配合问题。

结论,当然不是说“格物致知”的概念一无是处。“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在对待某一方面,某一种具体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技术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顺序”当然是重要的问题。但是,在考虑一个制度体系整体改革的过程时,关键的问题就不在于顺序,而在于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货】知行并进:格物致知概念的缺陷,以企业经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