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写作,可能患了“体验感遗忘症”

作文来源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最大素材库,以生活为题材的文章,真情实感,感人至深。因此,能够取材于生活的作文,才是最具感染力的作文。但是,想真正将生活搬进作文中,却不容易。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每个孩子的生活更是五彩缤纷,他们思想很活跃,他们的情感丰富,表达能力强。怎么说?从课堂、课间中你就发现。在课堂上,在课堂纪律话,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很好的传递着自己的想法。课后,他们更是放飞自我,语言的表达更是滔滔不绝,短短几分钟内,他们甚至可以传递上千、上万字的语言。可见,孩子们并不是没有素材,也不是不会表达。作文就是表达的一种载体,就心中积蓄的发泄。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言语就是他们满腔情感的喷发。既然孩子们会说,就说明他们有素材。这素材好比菜市场买来的生菜,有菜就能可以下锅,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生菜煮成美味佳肴。

这里有许多因素。现在的孩子生活非常丰富,他们的经历甚至超过许多大人,对于小学的作文需要的素材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但是,为何他们还是无法将语言、情感完整的转化呢?甚至出现“一句话写死一篇文章”的情况呢?那是因为他们犯了“体验感遗忘症”。为什么说是遗忘呢?比如说,你问学生,有没有打过针,他们肯定说有,你再问他,打针当时的情况,他们会一股脑的给你说了一大堆。但是你叫他们写下来,他们就会给你:“打针时,我害怕极,非常疼”、“打针时,针头插进手臂,非常疼,我很害怕。”等等。可见,缺乏体验是假的。孩子是有经历的,但就是无法将心中的体验转化成文字,这就是“体验遗忘症”。

那么肯定也有人会说,那就是观察不仔细?不用心?其实也不然,大部分孩子的心思很缜密,也很敏感。比如:课堂上,孩子举手要回答问题,老师忽略了他,他一节课下来肯定不开心,甚至好几天不开心;在上课时,老师的监控下,孩子依然能够见缝插针地说话,传递纸条,他若没有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对于老师给与孩子的鼓励与奖励,孩子是不会忘记的,他们会清清楚楚记得你说的每一句话。曾经有同学作文进步了,我答应给与奖励卡,但是一时忙,忘记了。几天后,在一次改卷的时候,他一直呆在我身边,不肯离开,我以为是我改错了,后面他才唯唯诺诺地说,我答应给的奖励卡没给。他们甚至可以发现我的白头发又多了,我的胡渣已经3天没刮了。此类实例,不胜枚举。可见,孩子的观察力,孩子的用心程度是够的完全超出你的想象。

所以“体验感遗忘症”,才是孩子们没有素材,没有细节的“罪魁祸首”。所以,要想学生作文有细节,重提体验感十分重要。如何操作呢?

前几天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环节,我以一口渴了一天的人为例,要求写出这个人“喝水”的动作过程。我请了课堂上的一位同学起来详细地表述下。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跑过去,拿起水杯,喝水。”这句话怎么样?没毛病吧。句子通顺,简单,但是,这样写完全无法体现出,这个人口渴了一整天,体现不出来对水的渴望。我就再问他:“你有口渴过吗?”他回答有,你闭上眼睛,回想下,当时你口渴难耐时,你会如何喝水的?只见,这位同学闭上眼睛,思绪拉回了以前,思考了一阵。不一会儿他补充到,我记得当时迅速地跑向饮水机,抓起水杯,装了满满一大杯,由于着急,水都溢出来了……我仰起头,将水灌进嘴巴里,水都将我衣服打湿了……他滔滔不绝了说了一大堆,我只好打断他。说完,他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神情。

“水溢出来、仰起头,灌进嘴巴、衣服打湿”怎么样?生动吧?喝个水,要仰着头,还要将水灌入,那是得多口渴才能如此的动作?完全就把当时那种口渴难耐的窘样写出来了。

再着,我以“走夜路经历”为例子,请孩子们来说说会有什么情况。一位女生迅速地举起了手。她告诉我说:“我走过夜路,那条路当时非常黑,我很害怕,心想着‘会不会有鬼’?”。夜路我想很多人都走过,孩子害怕正常,但是按照上面的来写,无法看出这夜路让人害怕,于是我请她闭上眼,感受下黑暗,让自己身陷黑暗之中,回到当时的场景。孩子闭上眼睛,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好一会儿。“我看到路边房屋有白色窗帘飘动,耳边风呼呼直叫,我额头都冒汗了,腿也软了,心想着:‘会不会有鬼呀’?”她的回答简直行云流水。你看,这两位同学将自身带入到文章的画面,重拾经历体验,形成素材,那还何愁没有素材和细节呢?

如果真没有经历怎么办?也没关系,让学生成为自己文章的主角,试问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会想什么?多问几遍,形成画面感,感觉一来,话就多了,事情就丰富了,情感就有了。

如此训练,孩子们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文字间充满生活的气息,有血有肉,自然真情实感流淌于文字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会写作,可能患了“体验感遗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