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手足情深,叫苏轼与苏辙

“三苏”中,苏轼最出名,以至于同样出类拔萃的苏辙近乎被忽略。

苏轼年长苏辙3岁,他们自幼一起读书,入仕途之前未曾有一日分离。寒来暑往,苏轼带着苏辙一起读书习字,不荒废一日。苏轼对弟弟苏辙而言,亦师亦友。

苏辙从小就跟是哥哥的跟屁虫,外出登山涉水,苏轼撩起衣服涉水而过,苏辙就默默跟在其身后。一次,苏轼得到一个性质奇特的砚台,自己非常喜欢,但还是割爱送给了苏辙。

终其一生,他对哥哥的仰慕始终如一,但他并没有成为苏轼的影子。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同榜中进士。在之后的科举考试中,再一次双双金榜题名。

当官后,兄弟二人宦海漂泊,聚少离多,书信、诗词便成了兄弟联络感情的工具。

嘉佑六年,苏轼出任凤翔府判官,为了让哥哥无后顾之忧,苏辙辞谢外官不就,留在京师,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到任后,苏轼给苏辙寄了一首诗,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漂泊一生,苏轼每到一处,就会给苏辙写信赠诗。据统计,其中,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苏辙也不例外。

苏辙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则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弟弟在齐州做掌书记。虽都在山东做官,但因为公务繁忙,已有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开篇即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家两兄弟性格迥异,苏轼恃才放旷,苏辙韬光养晦。也正是这样,苏轼才树敌无数,险遭杀生之祸。

公元1079年,苏轼因《湖州谢上表》一诗,引发乌台诗案。御史台派人前往湖州缉拿苏轼。在南京任职的苏辙提前得到消息,立刻派人前去报信,又急匆匆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呈报宋神宗,还请求革去自己的官职替哥哥赎罪。

在狱中,苏轼以为自己被判死罪,写下一首绝命诗《狱中寄子由》: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看到诗后,大哭。就连宋神宗,也被他们的手足情深所感动。

苏轼最终免去一死,被贬黄州,而苏辙也受牵连,被贬筠州。

苏轼和长子苏迈先前往黄州。苏辙带着家人和苏轼的眷属前往筠州,在安顿好自己的家人后,又把哥哥的家眷送往黄州。

绍圣元年,苏轼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又被贬惠州。走时,路费都凑不出,苏辙倾囊相助哥哥七千缗。其实,当时他自己也被贬汝州。

绍圣四年五月,苏轼和苏辙在滕州相聚,此时,他们都已是两鬓白发。

分别前夜,苏轼痔疮发作,难受不止。苏辙一夜未眠,照顾左右,他反复诵读陶渊明的《止酒诗》,劝苏轼戒酒。

苏轼在常州时,因瘴毒去世。临死前,对友人钱济明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哥哥离开后,苏辙定居颍川,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绝口不谈政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写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政和二年十月,苏辙逝世,后葬于郏县小眉山苏轼墓旁。

从此,两人不再有别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手足情深,叫苏轼与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