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可复制,学会切换思考方式,才能创造自己的模式

毕加索曾说:“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端,然后才是创新,最后才是你的自主。”

但其实,模仿也是存在风险的。一些人盲目跟风模仿过后,换来的却是惨淡收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曾经,共享单车风头正盛,吸引大量跟风的创业者。但当风口红利过去,是多家共享单车公司的倒闭和共享单车的严重浪费。一些人会选择去模仿别人的方式,却不会去思考其内在的逻辑,不考虑时机、实力、市场、风险等诸多要素。

这实际上正是犯了卡尔·诺顿的《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中所提及的一种逻辑错误:“我们容易将(有限的)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

当我们认为某些成功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是普遍的原理,一些人就会选择依赖这种模式,成为跟风的“套路者”,结果是风口一过就凉透了,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套路,而不是去思考和创新。

真正的成功不可复制,我们听到的很多成功案例可能都是幸存者偏差,而背后是许多失败者的默默退出。

卡尔·诺顿的《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还分享了很多类似的错误逻辑,并帮助我们了解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去正确运用思维工具,切换自己的思考方式,拥有创造力,开拓不一样的未来。

本书的作者卡尔•诺顿是一位语言学家,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0年有余。他还是Brain check公司创始人,与奥迪、宝马等很多知名企业都有合作关系。

一、善用分析思维

“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是卡尔·诺顿的《隐性逻辑》的第一问。

我们都知道下过雨地面会湿,所以在思考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将“地面潮湿”和“之前下过雨”匹配起来,然后就得出了一个未必正确的结果。因为,地面潮湿也存在其他可能性,比如洒水车经过等。

而如果我们总是依靠直觉和经验来思考,就会很容易陷入固定思维。

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大型“预测”机器,会根据感官收集的信息和当前经历,与已经存储的记忆信息进行对比,然后预测将会发生什么。这个过程被称为“预测进程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匹配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当我们的大脑对认知模式和现下经验做出明显匹配或者误配的时候,就产生了直觉和本能,只是我们自己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而这些直觉和本能并不一定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小山龙介的《碎片化学习》里,作者提到一个词:“恶性成熟”。在我看来,就是过于经验主义,遵守规则,以至于判断力、行动力都下降了,从而和创新无缘。

在工作中,面对一项工作,职场老手会根据过往经验选择最稳妥的方式去完成,无功无过。但是一些职场新手也许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经验束缚,反而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去完成,这种创新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那么,该如何避免陷入直觉和经验思考呢?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正确的分析思维,深入问题去分析其驱动因素和前提条件,进行逻辑推导,使结构化思考成为我们的本能,而不是以“我觉得”、“我认为”开始线性思考,潜意识里依靠经验和直觉来做出判断和行动。

麦肯锡分析问题时最常使用的“逻辑树”就是很好的工具。逻辑树是将已知的问题当作树干,然后罗列其他问题及其子问题,从而帮助理清思路,不重复无关思考,并且层次化、逻辑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其实,当我们遇到问题,脑子里一团浆糊,情绪也控制不住时,只要将问题清清楚楚写下来,我们就会发现本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的办法。

我们应该学会去理性地去分析,着手解决问题。

二、逆向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人们习惯用正向思维去推论和证明某一现象或规则,但很少会想到用反例去反驳,以致陷入问题之中。这个时候,朝着相反方向思考的逆向思维有就能带给我们一些新想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1938年,匈牙利人记者拉迪斯洛·比罗发明了圆珠笔。早期的圆珠笔因为容易漏油,没有获得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尝试从如何减少圆珠笔漏油的思路上去寻找解决方案。

当发现圆珠笔写了2万字后,笔珠会因磨损而蹦出,所以才容易漏油的原因之后,很多圆珠笔商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试用更为耐磨的材料来做笔珠。

但旧的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新问题。新笔珠虽然耐磨,但也磨掉了笔芯头部与笔珠接触的部分,所以还是会漏油。

这个时候,日本发明家中田藤山郎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决办法:既然圆珠笔在写到2万字开始漏油,那么只要将笔内的油墨量控制在只能写2万字以内即可。

经过多次试验,圆珠笔的漏油问题终于解决。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因此称赞:“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逆向思维方法。”

关于逆向思维,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启发我们。

出门就会担心家中被偷的土豪不想养狗、雇人、浪费钱,就在出门前把WiFi设置无密码,每次回来都能看到十几个人蹲在自家门口。

新开张的鱼塘,钓鱼费100元,没钓上鱼的送一只鸡,很多人去了,钓鱼场看门大爷说老板其实是养鸡专业户,鱼塘根本没有鱼。

找不到朋友打下的欠条了,问朋友什么还借去的10万块,朋友一惊,“我只和你借了5万,借条在这呢。”

这些问题看上去很像编出来的土味故事,但却很好地揭示了逆向思维带来的创新性。

前面已经说到,经验和直觉有时候会代替我们的理性思考,也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很容易就会固定。我们需要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如何达成目的。

逆向思维分为三种,我们可以试着在思考的时候及时运用:

1.反转型逆向思维法。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和因果关系出发,反向思考。如大禹治水不是堵,而是疏。

2.转换型逆向思维法。转换角度,如脱离了“救人离水”正向思维的司马光选择了砸缸,让水离开人。

3.缺点逆向思维法。将缺点变成可以利用的东西,如利用金属的腐蚀作用来保护金属。

《孙子兵法》有云:守正出奇。不固守常规,才能突破思维、出奇制胜。

三、类比思维

在高分电影《完美陌生人》中,几对男女在聚会的时候讨论了男性和女性的差别:

女性是苹果电脑,直观、快捷、高雅、价格昂贵而且只兼容同类;男性则是普通电脑,便宜、容易感染病毒、无法多项处理。

《完美陌生人》

这段台词正是运用了类比思维,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解释:“你坐在美女身边一小时,感觉就像一分钟,而夏天你在火炉旁坐上一分钟,感觉就像-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类比思维正是这样一种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它帮助我们在不同事物之间寻找相似性,从而获得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并且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培根曾说过:“类比联想支配发明。”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类比思维也通常能够带来更多创造性。

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就源于两个概念类比。一是模仿酿造葡萄酒的垂直螺旋压榨机,不是把液体从纸里压出来,而是把墨水压进去。

二是受父亲的启发,古登堡的父亲在造币厂工作。古登堡联想到能否把硬币统一化,把表面的图案换成字母,不同的字母通过组合可以拼出特定的单词。只要制造出精确的字母块,就能调整字母位置,印刷文稿了。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曾说道:所谓创意,只是把所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运用类比思维,掌握事物本质,提高联想能力,掌握相似联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求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开拓思路,创造性解决陌生问题。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1.扩展知识,多多联系。

鲁迅曾点评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看同一事物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内容。

比如短视频APP,有的人看到的只是有趣的视频,有的人看到的是知识和商品,有的人则看到的是商机。

我们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并且有意识地多去联想,养成习惯。

2.多多思考问题的本质。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曾提到:“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言,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这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去找到相似的解决模型,这也为什么要培养分析思维的原因。

实际上日无新事,很多问题可能早就有人遇到并解决了,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先类比思考一下,也许就能得到答案。

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波诺曾说:“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

现代社会,只有更具有创造性,才能够更具竞争力。我们必须及时改变思维模式,通过分析思维确定问题的本质,再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和类比思维触类旁通,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创造自己的思考套路。

卡尔·诺顿的《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这本书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创造力。如果说创造力需要我们自身更多的练习,那么,至少这本书也能够带领我们打破重复的思考模式,规避思维误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功不可复制,学会切换思考方式,才能创造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