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沙发上的心理学》有感

《沙发上的心理学》是一本有趣又有知识性的书,漫画+文字解析,通俗易懂!

一、讲什么?
那这本书主要讲主人公詹姆斯(一位收入高的律师)去找心理咨询师帕特咨询偷窃问题,通过43次面谈,剖析他问题的背后原因,帮他找出来,并让从压抑感受到学会表达感受、要求,学会与他人沟通,这样一来他的创伤得到治疗,也慢慢走出来。

沙发上的心理学.jpg

在咨询对话的过程,呈现心理咨询的重要概念:投射、移情、投射性认同、自由联想、摄入性会谈、僵死反应、乔哈里视窗、行为模式对照表、依恋理论等等。

疗法:行为学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感触

1、感受重要吗?
非常重要。书中一开头就讲一句:“我们总是回避感受,这个习惯是对童年所经历环境的一种创造性适应,它让我们能够在不那么完美的生存条件下活下来,并且健康成长。然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通常还是会维持原来的习惯,哪怕这对我们无益。”。

咨询师在提问过程中,问了来坊者詹姆斯的感受。刚开始他说不上来,这让我想起很多人在童年时候,自己的感受不允许表达或者被父母忽略,这倒致他们长大后没有关注到自己感受。

另外,压抑的感受,会找到其他途径爆发或者积累一定程度,在某个时间就爆发。也许有人觉得爆发出来会舒服许多,但如果控制不好,就出现循环,时不时在某个点再次爆发。

所以,尊重孩子感受非常重要。怎么做?
可以用非暴力沟通方法来做,比如:你为这件事感到难过/失望/沮丧......,要描述出对方当下具体的心情。另外,要注意态度温和或有笑容,语气平稳,语速适当,眼神交流。

概念.jpg

2、童年的安全感是否足够?
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詹姆斯背景,觉得这么优秀的人,而且家境优渥,为什么会偷窃?这一切都源于詹姆斯童年创伤,因为没有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获得满足感。但一次偶然的偷窃行为,让他被老师父母责备,因此让他获得了他们的关注。这次经历让詹姆斯一次次以偷窃加固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这让我想起我们龙岗区某学校蒋校长(书籍《其实也没什么——一十五岁少年入读清华的教育启示》的作者)的孩子,他家孩子的童年的安全感是足够的,不仅来自父母,还有家里的长辈的,学校的老师、同学等。所以他家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在初中、高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从而很顺利以15岁年龄上清华大学。

3、关系
书中提到治疗成功取决于来坊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的质量和深度,以及一种包容度,既允许好的感受,也允许坏的感觉。包括意识层面、无意识层面。这点让我想到我们育儿关系中的亲子关系是否是和谐?

这几年看到、听到无数个家长描述孩子问题时,却不知自己和孩子关系是疏离,甚至是越走越远的。你会发现,那些优秀孩子背后除了自身努力、父母教育外,还有他们之间良好的关系。

就拿最近热门的谷爱凌来说,她虽然出身单身家庭,但与母亲关系很好,她们的关系非常和谐。而在这和谐亲子关系中,谷妈妈是给足爱和安全感,让爱凌最好自己,还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到支持和力量。当然,谷妈妈对孩子教育是有很清晰的界线和原则,能适当放手,相信孩子。所以,孩子成长过程,情绪能随时流淌,感受被看见!

另外,如果父母的关系开始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不自觉地发脾气,有时还会生病。这种童年时期的创造性应对策略,可能会成为孩子持续一生的习惯。

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夫妻关系永远大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好坏,而亲子关系会影响到孩子情绪、感受、成绩。别让孩子陷入“不幸的童年一生治愈”,而让孩子多处在“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沙发上的心理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