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不得不说的宋仁宗


前言

北宋皇帝在历史上的知名度算是比较高,赵匡胤赵匡义俩兄弟自不必说,一个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带来了“铁血强宋”和文艺风流的有宋一代;一个背着“烛光斧影”的嫌疑上台,北伐契丹时屁股上被射了一箭,“奠定”了辽宋对峙的格局。

除了这哥俩,神宗皇帝因为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颇有正名;徽钦二帝精擅书画,可惜晚景不遂,被金国人抓到东北去“打猎”了,一荣两辱,都能“彪炳史册”。

除此之外,还有位皇帝,因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民间也是颇享其名,可惜这个故事歌颂的是不畏强权的包青天,怜悯的是深居冷宫的李贵妃,而认错了妈的皇帝陛下,只能顶着模糊的面具出镜,叫什么名没多少人关心。

其实这位认错了妈的皇帝陛下,在北宋历史上颇有盛名,他名叫赵祯,曾用名赵受益,庙号“仁宗”,是北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这位皇帝陛下在他长达四十二年的统治生涯中,中规中矩,不出幺蛾子,以“你好我好大家好”作为处事风格,因此博得儒家群臣的一致赞誉,捞了个“仁”的庙号。

宋仁宗像,图片来自网络

“仁宗盛治”与内冗外辱

我们不得不承认,北宋在仁宗陛下的统治生涯里,政治、文化、经济水平达到了极盛,史称“仁宗盛治”。在他的庙堂之上,有范仲淹、韩琦、包拯、欧阳修、富弼、狄青、文彦博、司马光、曾巩、晏殊等数不过来的历史名臣,这些人或者是名列青史的政治家、或是引领风骚的文学家、或是享誉一时的外交家、或是千年一遇的史学家、或是百年才有的军事家、或者是兼而有之……而在他的江湖之上,有像柳永这样“奉旨填词”的文学家;而在经济上,中国最早的纸纸币“交子”在当时的四川开始发行,可见此时经济的稳定且发展快速。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赘述,这样“极盛”的延续,是继他的接班人英宗皇帝的三年统治后,再继位的神宗皇帝,不得不任用王安石,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开始组织变法。

赵祯先生一个“仁”字,换来的是“冗兵、冗官、冗费”的加剧。“三冗”问题是北宋政权娘胎里带的痼疾,仁宗皇帝其实也想要有所改变,曾授意范仲淹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这次新政却遭受到很大的阻力,虽然范仲淹放话“宁让一家哭,不让一路(省)哭”,但仁宗陛下却顶不住压力,很快就妥协了。范仲淹下课,写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千古篇章。

虽然“仁宗盛治”勉强能够掩盖北宋内部的问题,但外部的压力却让这种“盛治”,有种纸糊的感觉。

宋仁宗《清平乐》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1038年,长着鹰钩鼻的党项族老大李元昊先生,悍然于银川城登极称帝,建立西夏,宣称以后不再管大宋叫爸爸了。“铁血强宋”岂能咽的下这口气,于是宋夏之间展开了三次大的会战,均以强宋失败而告终,三次会战后,双方均觉无底气继续打下去,再加上辽国虎视眈眈,于是达成如下和议:大宋每年“赐”给西夏财物,西夏还是管宋叫爸爸,但儿子的使臣可以在爸爸家里做生意,爸爸的使节不能到儿子家的都城里去。

雄踞北方的辽国,看到宋夏两方打的不可开交,于是打起了向两方敲竹杠的主意。西夏李元昊娶了辽兴宗的姐姐,可又不待见小舅子。于是辽国兴兵攻夏,李元昊一边虚与委蛇,一边收缩战线,之后抓住时机果断出击,打得辽兴宗只带着几个人逃走。考虑到西夏相对于辽、宋,毕竟是小国,国力摆在那里,因此李元昊得寸却不进尺,携战胜之威与辽国交换了希望和平的意愿,和平的白鸽在辽夏之间来回,双方都恨不得煮了这只鸽子吃肉,可暂时谁也奈何不了谁,只好议和。

而仁宗陛下面对辽国伸过来要敲的竹杠——要求宋朝“归还”周世宗柴荣从辽国夺取的燕云十县,也果断地派出外交家富弼前往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地是不能给辽国的,但宋朝同意在原先“檀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每年给辽国缴纳的“岁币”。在富弼强硬的外交攻势下,宋朝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辽国同意宋朝给钱的姿势是“纳”,而不是“献”,毕竟“檀渊之盟”合同上写的明白,在辽宋之间的友谊规范里,宋是哥哥,辽是弟弟,哪有哥哥“献”给弟弟零花钱的道理呢?

此处无意揶揄富弼,毕竟大宋铁血强“送”的国策摆在那里,弱国无外交,只有挨踢的屁股。在上述外交过程中,富弼无损他外交家的称号,为宋朝争取了不少脸面和利益,因为本来按照仁宗陛下的底限,是可以给更多钱的,而且需要声明的是,采用“纳”的姿势,本来富弼是不同意的,哥哥“纳”给弟弟钱,也不顺口,应该是“赐”才好听嘛,能彰显堂堂中央大国在夷狄之辈面前的威严,但架不住继承了大宋喜欢认怂这一血脉的仁宗陛下,求和心切,拍板采用“纳”字。

仁宗皇帝长达四十二年的统治生涯,我们不能有太多挑剔讽刺,毕竟这确是“盛世”,而且他先生也得到一个“仁”的美誉。可北宋一朝体制的弊病,也在此时更加严重。

宋仁宗《少年包青天》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狸猫换太子始末

仁宗死后无子,就立他堂兄的儿子赵曙为继承人,是为英宗。英宗陛下在位的三年时间,主要精力用来 “找爸爸”。因为英宗陛下不是仁宗陛下的儿子,但根据儒家礼制,他得管仁宗叫爸爸,而管自己亲爹叫堂伯。英宗当然不同意,于是举行廷议,最终握有一票否决权,却和他素来不和的曹太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站他的队,拍板英宗还是管他爹叫爸爸。这一事件因英宗的亲爹是濮王,史称“濮议”,后来直到明朝,著名的嘉靖皇帝找爸爸时,还援引过这个案例。

而曹太后之所以能够握有一票否决权,主要是遵循了仁宗时刘太后的体例,“多年媳妇熬成婆”,趁着英宗多病,过了把婆婆当年过的瘾。北宋一朝,从刘太后时开始,经历了好几波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但因为北宋政权内部一直相对稳定,而这几个太后的“垂帘”,也没有带来不好的后果,所以在历史上不是很有名。

仁宗陛下即位时,因为年幼,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达十余年。

刘太后本名刘娥,在历史上并不像她的几位同行,比如西汉吕太后,大唐女皇武则天,大清慈禧太后那样有名,但她此时的权势,却一点也不亚于上述这几位。而且她还是超越吕后慈禧,直追武则天的存在,因为她老人家活着的时候,没事干就喜欢穿上皇帝的衣服摆摆造型,吓得大臣们战战兢兢,生怕本朝也出个武则天。直到刘太后亲自表态,她不会学武则天,大家才稍稍放了点心。刘太后虽然喜欢穿皇帝的衣服,但是在她统治北宋的十年时间,北宋政权稳定,而且她于私德,又几乎没有造孽,因此刘太后的历史评价很高,“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和英宗 “找爸爸”事件类似,仁宗陛下早年间也陷入“找妈妈”的事件中。仁宗陛下的父亲真宗皇帝驾崩后,宫里宫外都闲言纷纷,说仁宗不是当朝刘太后的亲儿子。这件事给仁宗陛下造成很大的困扰,可是他也不敢说,也不敢问,因为当时北宋朝廷的话事人,正是刘太后,他这个皇帝,此时还是个傀儡。

宋仁宗与刘太后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刘太后死后,仁宗大权在握,终于不再偷偷摸摸怀疑自己亲妈是谁了。于是一堆忠臣跳了出来,证实他真不是刘太后的亲儿子,他亲妈姓李,是刘太后身边的宫女。有一次李宫女在和真宗皇帝不可描述之后,怀上了仁宗皇帝。而刘娥很受真宗皇帝宠爱,却生不了儿子,就很尴尬了,在腥风血雨的后宫斗争中,迟早得输。于是刘娥就很愉快地把李宫女的儿子抱过来当做自己的儿子,然后“母以子贵”,最终当了皇后。甚至还有人说,他亲妈是被刘太后毒死的。仁宗陛下恶忿填膺,决意替母报仇。但当他打开生母的棺木时,却发现李妃确是以皇后之服安葬的。

原来在对待李宫女的事上,刘娥动了恻隐之心。按照一般程序,这时候刘娥应该把李宫女斩草除根,并把所有知情人赶尽杀绝。可是刘娥却一反常态,虽说没有厚待李宫女吧,但一直不远不近地看顾着她,因此李宫女从一个小小的宫女,变成“县君”、“才人”、“顺容”、“宸妃”——这时候李宫女早就可以被称为李妃了,李妃死后,刘太后听从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以一品礼仪将其安葬,并给李妃穿上皇后的冠服。

善恶有报,刘太后虽然夺人之子,但一念之仁,也赢得了朝野上下,乃至仁宗的尊重。仁宗皇帝终于证实自己这么多年叫错了妈,可他的童年过的温暖,有另外一名姓杨的嫔妃专门照顾他。仁宗陛下感念母恩,将刘太后和李妃同时迁葬至他父亲真宗的陵墓,并先为刘太后发引,随后才为李妃起灵。

仁宗陛下伏在生母李妃的棺木上痛哭:“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我们这位皇帝陛下一生荣华富贵,死后也是赞誉有加,可是却和亲生母亲一生也没能相认,孺慕之意,舔犊之情,在这荣华富贵、金碧辉煌的皇宫大院里被冰冷地隔绝。

仁宗皇帝的这一段故事,在后世成为“狸猫换太子”的蓝本。刘太后虽因一念之仁得一世清白,可毕竟夺人之子,有违人伦,在后世也没有得到普罗大众的了解与谅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平乐·不得不说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