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读书教主
图/源自网络
《时间尽头的咖啡馆》上说:
“生活本来就很精彩。只不过有人没发现自己是作者,没发现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作。”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民日报推荐的8个高级生活方式,你一定要试一试。
1.烦躁时,运动
村上春树曾说过:
“这个时代,身体不仅仅是供奉灵魂的殿堂,还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
研究表明,运动能分泌人体所需的内啡肽,内啡肽改善情绪,从而产生一定的自我满足感。
演员张钧甯在节目上谈到自己的跑步经历。
“当你开始跑步,你会发现,哇!原来清晨的公园是长这个样子!
心情烦躁的时候,跑完汗一直流,但头不痛了。
当你知道那种释放的快感之后,你就会一直动下去。”
运动的过程中,虽然没人跟你讲话,你却在跟世界交流。
听脚下在沙沙作响,看天空在翻江倒海,感受风穿过你的身边。
也许,困扰你很久的事情,都在大汗淋漓后得以释然。
2.焦虑时,行动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遇事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先搞起来?”
一个高赞回答令我印象颇深: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做一件事,不管多难,会不会有结果,这些都不重要。即使失败了也无可厚非。
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放开手脚,先跨出第一步,搞起来再说。
有人向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请教处理难题的最好方式。
他直接甩了一句:“管他呢,做了再说。”
想读书、想减肥、想写作、 想学外语……先搞起来,遇见困难逐项解决,我们才能与想要的结果不期而遇。
就像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说过一句话: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坚持不懈。
3.迷茫时,读书
作家蔡澜每年春节前都会开放一阵微博评论,回答网友提问。
有人抱怨说自己近来事事不顺,觉得人生简直暗无天日,问他该如何排解。
蔡老看完,只回了两个字:读书。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读书,会让你花很少的金钱去获得别人的经验;也会让你在逆境时发现,原来有很多人远比你过得更艰难。
就像《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恶劣,家里穷就借书看,即使在工地搬砖也不忘读书学习。
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孙少平永远心平气和面对生活,而这些,都是读书带给他的。
正如作者路遥说:
“书把少平从沉重的生活中拉了出来,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堪。
通过不断地读书,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
如果迷茫就去读书吧,读到入迷,总有一个细节戳中你,对你产生改变。
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4.失意时,坦然
有人说:“人生如登山,山上时不轻狂,山下时不自弃。”
同样是经历逆境和苦难,坚强的人,会变成挺拔向阳的向日葵。
而软弱的人,则会变成阴暗潮湿的苔藓。
商人褚时健,年轻的时候,做烟草生意,赚了不少钱。
后来,身陷牢笼多年,75岁的时候,才走出牢笼,获得自由。
他回到云南玉溪老家养病,和家人一起承包两千多亩荒地,并且种上了冰糖橙。
一些老朋友都不理解,一把年纪的人,还折腾啥。
再说了,种植行业,投资大,见效慢,能否成功,不好说。
褚时健说:“给我六年时间。”
果不其然,六年后,他成为了“橙王”。
马云评价他:“我很钦佩他,在他身上能感受到企业家精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5.得意时,淡然
知乎有人提问:怎样的人才是见过世面?
很喜欢一位网友的回答: 见过最好的,且不以物喜;知晓最坏的,且不以己悲。
《增广贤文》有言: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达到极致之后,紧接着就会走下坡路。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人不可能永远在风口浪尖上,若能在繁华中保有一颗平常心,那么在繁华过后你至少还能享受生活和回忆。
而如果过于执着,那么在繁华过后你就只能面对落寞和失意。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是你时刻想要冲出来出风头的小聪明。”
曾国藩说:“聪明外露者德薄。”
生活中有很多聪明人,总是自命不凡,风头出尽,不肯为别人留余地。
但做人太过显摆,只会让自己处处受挫,尽失人心。
人生都是起起落落,失意时,给别人捧捧场;得意时,听听别人的掌声。
懂得正确看待得失,人生才能得以解脱。
6.清醒时,做事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说:我唯一恳求上帝的,是给我一个清醒的大脑。
学会早起和规律作息,才能拥有清醒的头脑,做事效率翻倍。
《早起的奇迹》提到早起带来的好处:
每天醒来都是活力四射,做好准备发挥一天中自己的最大潜力
压力减小
头脑清醒
古语有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意思是说:起得早,事情就能办得周详;起得晚,生活只会匆匆忙忙。
一个高效率的早晨,只占一天时间的20%,却能做好这一天最重要的事。
早起与不早起,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7.独处时,思考
周国平说:检验一个人有没有“自我”的方法,就看他能不能独处。
当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里谈到,一个人独居时,就把自己关进书房。
最多时可以两个星期不下楼,但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早晨吃过饭后,就开始看书,等到夜幕降临,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只觉得充实平和。
叔本华说:“ 有智慧的人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思考,以及亲身实践,总之,他们需要自己的时间不受侵扰。”
现在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实际上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只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是否值得做,很少有人能停下来思考。
人只有静下心来独处,才有机会深度思考。
一个人的出众,是从孤独开始的。
8.闲暇时,蓄力
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有哪些是你步入中年,才开始明白的道理?”
有条评论很扎心:我年轻时侥幸躲过去的每一天,中年以后都在加倍奉还。
听过一句话:“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闲着。”
人生最可悲的,是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胡适先生在某次演讲中,为激励毕业生,说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你用你的闲暇来打麻将,你也许成个赌徒;
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
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
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现在我们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人却找不到兴趣所在,终日浑浑噩噩,在游戏和短视频中消耗人生。
如果找不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就去找到一个让你崇拜的人,向他学习。
用闲暇时间蓄力,再惊艳所有人。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文|不读书教主
一个理性的自由写作者,希望你在我的文字里,能找到生活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