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第16问:任伯安寄存的《百官行述》,八爷为何没有暗中打开?

 

《雍正王朝》第16问:任伯安寄存的《百官行述》,八爷为何没有暗中打开?

《百官行述》只不过是另一个江夏镇罢了,八爷根本就知道《百官行述》存在那里,为什么没有暗中打开?让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成为康熙时代一大丑闻,这个丑闻的始作俑者,说到底,还是因为吏治腐败,结党乱政引起的。因为任伯安的后台就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任伯安吏部任职后,靠八爷党坐上了江南巡盐道的宝座,四处钻营,将大清朝的官员腐败行为一一做了记录,甚至牵连到太子身上。

这是拿了朝廷官员的命脉,然后实施控制,为己所用,而后谋求更大的私利,最终就是形成朋党联盟,是要取康熙的江山。这本《百官行述》原不曾想有整整四大箱子,要是一牵连,估计就是一窝窝,一坨坨的状态。

任伯安的心不小,智商不低,将《百官行述》藏匿于八爷的家产万永当铺之中,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最安全。任胤禩多么聪明,万万也想不到,这《百官行述》居然在自己经营的铺子里面,开具的是当铺的收据,以寄存的形式寄存于此。他真的想不到吗?

凡是官场上有结党营私或者私利网络的存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为保万全,都将私利的往来记账,这是惯有常用的手法,一方面,可以用来控制要挟他人,如果不听招呼,就拿这个约束你,继续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要是自己闹出问题被抓起来了,也可拿着个以求自保,毕竟招供有突出表现,或许还可以减刑。当然,主要还是用于第一方面。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八爷为什么没有暗中打开这些箱子?

有人认为:没有想到任伯安会将《百官行述》寄存在自己的当铺里面,估计是一方面的因素,重要的是,可能八爷胤禩有些自信,一个小小的的巡盐道已经富得流油,还有必要去搞个《百官行述》要挟众官员吗?他小看了任伯安,胤禩也许知道任伯安会记个账,但不会牵涉这么广,这么大。从八爷党最后的逼宫乱政来看,他从来都是自信满满,能屈能伸,拿人把柄直指黄龙,自己却从不留人把柄。一场废太子,举荐新太子的事,整个朝野几乎都偏向了八爷,这都充分说明八爷党已经遍布朝政,官心所向了,看起来,都能控制整个朝政了。所以,肖小之徒任伯安怎么能入得了八爷的法眼,他只不过是为他输送钞票的机器之一而已。

但是,大意失荆州,肖小之徒往往是利害所在。有句话说得好,宁愿得罪君子也千万不要得罪小人,八爷胤禩也许得人心,但是这里面有没有《百官行述》的原因呢?我倒是估计有个七八成。所以,到这里,我倒是认为,八爷不是不知道,是他也想利用《百官行述》。

我们看胤禩拉拢人一方面靠的是假意胸怀,放任下属,而另一方面则是持关键证据藏于身,不到万不得已不用的思维。比如张廷璐科场一案的事,取证词却不用,最后拿来要挟弘时。胤禩用人的策略基本上是善意拉拢,纵容维护部下,最后才拿证物当保障,绝不轻易用那些要命的证据。

我们假设胤禩根本就知道《百官行述》寄存在自己的当铺里面,那么他不动声色的缘故,就是认为他也可以拿这些当作要挟官员的把柄,在他无法驾驭这些人的时候,进行清算。当然,他会有选择的使用这些证据,对自己不利的会销毁,对自己有利的会利用,他在投机。

并且这个机投对了。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胤禛的性格和工作作风,要是他连这点都不清楚的话,他就不配是八阿哥胤禩了。果不其然,胤禛在江夏镇遇上了刘八女这个梗,就注定了任伯安的死期来临了,胤禛让年羹尧灭了江夏镇,康熙不仅没有责怪,不闻不问,这提醒胤禩,康熙不会在这件事上连根拔起,一个血洗江夏镇都不会去追究,又怎么会去追究什么《百官行述》呢,除非康熙是想朝野震荡,内乱丛生。

所以,胤禩料定胤禛即使搜出《百官行述》,也会像灭了江夏镇一样给消灭掉,事实也是如此,胤禛当着众人的面,没有请示康熙就直接一把火给烧毁了。

只不过,《百官行述》也是另一个江夏镇罢了。

所以,我认为,八爷没有打开《百官行述》并不是他想不到、不知道。其实他根本就知道,只是也想利用《百官行述》作为他结党的保障而已,你看他知道有个《百官行述》的东西后并不是那么急躁不堪的表情就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猜透了康熙的想法和四阿哥胤禛的想法,去不去打开都无关紧要。血洗江夏镇都没事,《百官行述》不过是另一个江夏镇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雍正王朝》第16问:任伯安寄存的《百官行述》,八爷为何没有暗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