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中学——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昨晚给一个学生上课,初一的数学,孩子对实际问题把握不好。

具体怎样呢?比如问1张铁皮可以制作25个盒身(盒身盒底配套组成铁盒),那么x张铁皮可以制几个盒身呢?她先是沉默,不知该回答什么,我提示说数量,她支支吾吾从口中说出(x+25)个。

这时候估计很多家长老师,可能会说,“这里要用乘号不是加号,知道吗?”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先停下来,思考了一会儿,她为什么会出现用错符号的情况呢?她知道这里面的数学关系吗?想了片刻,大概有了答案。+、-、×、÷这些符号的含义她不理解,又什么是乘法呢?(表示几个相同数相加),什么时候使用呢?(有多个相同数需要累加的时候)。


回到当时,我先问她,你应该知道题目里x比1大吧?知道x张铁皮可以制的盒身数量是变多的吧?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就是我发现的问题,数学符号的定义没搞清楚,导致符号用错,那题目自然不能做对。

一个题目的错误有可能就是一个符号导致的,我们老师的工作就是这样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接着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讲明白,“把失败变成成功”,当然这也离不开重复和积累力量。

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把失败的原因搞清楚,才有可能变为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教中学——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