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令城里人向往的‘新农村’,是我们的目标”

最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头车村的姚本宏心情很不错。从自家的厕所由“一个木桶搭两块板”升级成冲水马桶后,他的孙子也愿意从县城回村里过寒暑假了。

在全国农村,像姚本宏家这样,干净的冲水马桶取代又脏又乱的旱厕成为普遍现象。变化的不仅仅是厕所,自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各地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以扭转,“乡村变美了、生活更好了”成为人们的共同感受。

2021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创新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未来五年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从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硬仗打响,到如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正式启动,中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启了新篇章。目前,各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如何?记者采访了河南、安徽、青海等地一些乡村的工作推进情况,看他们如何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厕所革命效果好

时值初夏,天亮得早,天气也渐渐炎热起来。吃罢早饭,汪茂才坐在自家门口,晒晒太阳,呷一口茶,怡然自得。

汪茂才是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舜山镇复兴村村民,80多岁的他和妻子一直生活在复兴村中。最近,汪茂才的心情很不错,因为家里换上了新厕所。

记者问他:“换个厕所为什么这么高兴?”

汪茂才立刻打开了话匣子:“那可太不一样了!我家原来的厕所,不过就是在地上挖个洞,盖上个石板,四周用砖头围起来,上面搭个塑料板就成了。不遮风,不挡雨,没有电,没有水。遇上天气不好,早晨晚上上厕所都很麻烦。一到夏天,里面又是臭气熏天。现在我和老伴年纪越来越大,用起来更加不方便了。”

事实上,不只是汪茂才家,在过去的中国农村,脏乱的厕所给环境和水源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 蚊蝇飞,臭熏天……”这段顺口溜说的就是过去农村旱厕如厕的窘境。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环境折射大文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

复兴村的厕所革命,也随之开始。

如今汪茂才家里的厕所,几平方米大的小屋子,地板和墙壁都贴了瓷砖,还安上了干净又方便的洗手池和坐便器。新修的化粪池埋在地下,地面露出3个格子,用盖子盖好,安全又卫生。

“刚开始,有些群众不愿意改厕,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村民,长期以来习惯了过去的旱厕。我们只能不断地做工作。”村主任计克琴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说,“不过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看得见。随着厕所革命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想法。”

后来,只要听到村里还有谁不愿意改厕,不用村干部出马,汪茂才就主动去帮忙做工作。“这是好事儿,只要让不愿意改的人看到实际效果,自然就愿意了。”

现在的复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卫生又方便的新式厕所。

复兴村厕所革命的成就,是安徽省这些年推进厕所革命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安徽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2021年,安徽省已经完成年度农村户厕改造40万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汤洋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努力补齐短板,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安徽将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不只安徽,在2021年12月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截至2020年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以上。

“三清一改”有高招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基本的目标任务。

2018年12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个部门共同启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是发动农民开展“三清一改”,也就是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集中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

落实“三清一改”,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探索创建了“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示范先行,奖补推动”的兰考模式。

在垃圾清理方面,兰考县充分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县乡村三级联动,通过召开会议、广播电视、手机微信、戏剧小品等形式,营造活动氛围,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兰考县农业农村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办主任任惠民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说:“兰考在率先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发动群众每年开展三次集中清零的清洁行动:喇叭响起来、乡贤捐起来、大锅支起来、干部领起来、驻村帮起来,男女老少齐上阵、共清零。现在,‘干净整洁’已经成为兰考的名片。”

截至目前,兰考全县群众义务清理垃圾已达18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16万吨(其中生活垃圾13.2万吨),清除杂物6.3万吨,清理塘沟580个(条),治理污水3.66万户、小广告4.6万处。

在兰考,生活垃圾也能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收集后,经中转站压缩后运送至当地一家环保能源公司焚烧发电。每吨垃圾的发电量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一个多月的用电量。

垃圾焚烧发电补充电能,焚烧后的废渣也是“宝”。除了可以提取出铁、铝等金属,剩余的废渣也能作为建筑用砖的材料。

因为垃圾处理的举措得当,成效显著,兰考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2019年10月,全国农村生活垃圾现场会在兰考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分组深入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东坝头镇张庄村及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地,了解并观摩当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做法和工作成效,以及生活垃圾治理末端多元处理情况。2020年3月,兰考县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兰考垃圾清理的成果,是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绩的缩影。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村庄。

先改变村容村貌

5月5日,像往常一样,姜佳佳早起沿着村中的石板路跑步晨练。路过村民朱明刚家时,她停下脚步,抬手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中,一座青砖灰瓦的小楼房在晨光中安静伫立,一楼的超市门口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货品,二楼是一个农家客栈,明亮的窗户上倒映着蓝天和白云。

晨光熹微中,这座小楼就像它所在的村落一样,干净、整洁、朝气蓬勃,散发着淡淡的乡土气息。

这里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2013年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同年,该村又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

郝堂村坐落在大别山的怀抱,距河南省信阳市区1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小村,耕地面积不足2000亩,667户人家散落在20平方公里郁郁葱葱的山坳里。

依水的小桥,百年的古树,轻掩的柴扉,狗头门楼、清水墙构筑的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古朴民宅,连同小学校、文化广场、养老中心等新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荷塘绿树之间,显得非常和谐与静谧。

很难想象,这样美丽的山村,曾经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子破败、环境脏乱,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只剩老人留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2011年时,在郝堂村当大学生村官的姜佳佳曾在同一个位置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屋子破旧简陋,屋外的烂泥地也展示着村子的衰败和脏乱。

“这一切的改变,是从改善村容村貌开始的,”姜佳佳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说,“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我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想让村子‘活’起来,就必须先从改善村容村貌开始。”

“最初有很多不理解的村民,比如朱明刚。他在村里养了十几头牛,每天穿街而过,非常影响环境。”姜佳佳说,“村干部做他的工作,希望他把牛卖了去当村里的卫生保洁员。朱明刚不同意,他觉得养牛尚且能养家糊口,如果做了保洁员,万一村庄建设搞不成,自己就没饭吃了。”

让朱明刚没想到的是,随着村庄居住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一些村民开农家乐挣到了钱,村子渐渐热闹起来了。看到村子的发展有了希望,朱明刚咬咬牙改变了主意,不仅不在村里养牛了,还用自己攒的养牛钱修缮了房屋,让女儿女婿也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

郝堂村建设的第二步是改造民居。郝堂村的主要建设者李开良提出,要采取一户一图纸的方式,达到既留住乡愁、又改善条件的目标。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溪水绿树环绕、青砖民居错落、楼台亭榭点缀的豫南民居群。崭新的郝堂村不仅得到了村民的称赞,也赢得了四方游客的青睐。

打开局面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变得更加顺利。村里带头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制定《村民规约》,开设道德讲堂,开展志愿服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面貌基本形成。

此后,郝堂村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积极扶持有机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开展乡村休闲观光养生旅游……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不仅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此创业,开民宿、卖手工艺品,村庄变得越来越热闹。

“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打造令城里人向往的‘新农村’,这是我们的目标,”郝堂村村支书曹永根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村庄实际,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建+生态经济”

2018年4月到2021年7月,武滨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小灶火管区的团结村,担任第一书记。

提起他的名字,团结村的村民都说好。武滨和村民们的友情,始于“一条路”的故事。

2018年8月,从格尔木市水利局派驻到团结村担任第一书记不到4个月的武滨,决心要帮村民们解决一个难题。

8月正是枸杞采摘抢收的季节。武滨听一位村民提起,通往枸杞晒场的路凸凹不平,一下雨就会积水,泥泞不堪,车子在上面行走非常颠簸,会颠破很多枸杞鲜果。如果再遇上个雨天、阴天,枸杞品相很受影响。

“当时我就想,这样下去不行,这个难题要尽快解决。”武滨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说,“不修这段路,村民辛苦种植的枸杞就要损耗在路上,而且越往后拖损失就越大。”

在格尔木市水利局的帮助下,武滨顺利完成了修路需要的人员和物资准备,很快开始了施工。

虽然是农忙季节,可在武滨的带领下,全村的劳动力都来了,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短短两天,这条路便铺筑完毕了。当地里的枸杞完全成熟,采摘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曾经凹凸不平的泥泞土路已变成了平整漂亮的砂石路。杞农们驾驶电动车从上面经过时,有时会高兴地哼上两首曲子。

武滨就这样用实际行动融入到了村民中间,也踏上了团结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以“党建+生态经济”模式建设美丽乡村,这就是乌图美仁乡在小灶火管区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创新性政策探索。

“首先,选好一个带头人,我们注重从优秀现任村干部、后备干部、致富能人中选拔培养‘双高双强’(思想境界高、群众威信高、个人创业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级班子队伍,发展生产想点子,解决纠纷冲前头,成为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团结和谐的‘维护者’、互帮互助的‘排头兵’。”乌图美仁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说,“同时,不断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谋发展的能力。”

依靠这套模式,近年来乌图美仁乡成功实施了小灶火管区路灯、渠系改造,并完成了村内生产生活道路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补好农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短板”,进一步提升了村民收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造令城里人向往的‘新农村’,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