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产权与公民自由流动下超级城市带动国家发展引擎理论-评《大国大城》

这是最近读的第三本关于城市的书,相对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城市的胜利》,这本书是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和城市的论述专著,相对于前两本书对人文、规划的专著,这本书更关注的是经济与政策。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评述,关于土地、资金、人力资源三大生产要素的规划平衡方式,作者提出了旗帜鲜明的观点,自由流动是要素平衡的关键,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资本平衡观点,作者认为,其有效性是受到制约的,从中国城市以城投为债务主体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以及财政收入、GDP对比来看,债务高企存在资本投入有效性问题。而作者的观点,一是关于土地资源流动的设想,避免陷入土地流动的误区,重点是关注土地产权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土地在集体所有权和承包制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产权的流动,其实是个敏感而又操作复杂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人的自由流动问题,直指中国目前户籍问题的根源,作者的核心论点,经济区域间的再平衡主要依赖于人力的自由流动。虽然作者主要从经济平衡的角度论述这个问题,例如美国各州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的关联关系,不过,从目前接触的论述来看,放开人口管制,通过人力资源的开放,实现多元带来的创新是城市竞争成功的核心因素。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对中国区域发展政策论证的延续,作者最主要的观点是关于城市经济发展核心论,根据各国城市化历史经验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案例与数据,论述了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尚处在城市化不足,城市规模过小,城市规划和治理不足的问题。2014年的数据中国城市化54%的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75%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尚需要大约20年的进程,而城市的规模上来看,作者首位城市的概念提出超大规模城市人口占比的观念,作为上海的学者,作者按照上海作为首位城市的概念,上海的人口约为3500万-5000万人,不提作者的本位主义,观点本身还是可以验证的,目前所谓的城市规模,并不是太大,其实,1940年上海规划的60年后的1500万人,相对而言竟然比较靠谱。根据案例与数据分析,城市的经济规模与人口数量呈密切关系,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劳动力的结构突破,仍然需要宏观政策在户籍制度上的改革,同时,关于耕地红线政策的问题,以上海15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来说,土地资源的地域利用平衡在政策上存在问题。而结合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设计出关于农村人口城市化下的人口自由流动与土地资源交易机制是作者全书的核心论点。

当然,学者的理论是否会受到政策层面的支撑,涉及到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博弈,短期政绩工程与长期发展的矛盾,地域间的竞争与壁垒,是否能够被认知、信任并执行,却是一个难题。

对我们而言,城市发展的规模化聚集效应一定是趋势。顺势而为,实现个人发展符合国家、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理想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土地产权与公民自由流动下超级城市带动国家发展引擎理论-评《大国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