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这该死的原生家庭,究竟耽误了谁?

《都挺好》这个讲述原生家庭的故事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电视剧版的结局和小说原著的结尾是不同的,姚晨对此也说了自己的看法。

而原著中的苏明玉的命运如何?和家庭的关系如何?这些疑问就要爸妈们自己去解读啦!

不论结局如何,《都挺好》揭露了中国家庭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难以平衡的亲子之爱,坑了孩子,反噬自己。

而这种煎熬的源头也不是无处可寻,苏父苏母在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下,对三个孩子采取了极为不健康的教育方式——目的性的教养。

简言之,就是父母“想让你变成什么样,你就得是什么样”

▲追剧网友的内心写照

老大苏明哲 圣母型人格典范

剧中的老大哥苏明哲在剧中前几集看似是个十分稳重的人。

在母亲的葬礼上,老二明成和老三明玉发生口角时,是他出面及时阻止,防止更大的闹剧出现;发现父亲在母亲病逝后无依无靠,更是坚持要为父亲买新房,找保姆,换了一份能时常回国的工作照料父亲;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关系相处算是融洽,平时讲话也是温文尔雅。

这看似是剧中老好人的角色其实是里面最惹人吐槽的一个人物,为什么?

在他表面的平和下,隐藏的是不自量力的担当而引起的“孬”。

苏明哲把家里的一切责任归结于自己,他认为母亲离世,全情照料父亲应成为头等大事,

然而他的父亲明明家中有房却还是希望有一套大房子,明明可以照顾自己却想有陪伴照顾,甚至他一度应和大儿子的邀请要到美国生活,

这并不是不合理,但在明哲有老婆有孩子还要还房贷,自己暂时又失业的情况下,这些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便出现诸多想让观众吐槽他的言论:

▲对妻子讲的话

父亲去不上美国,他不如实讲出自己没有工作,暂时没有经济能力照顾他的事实,而是匆匆打了电话通知父亲,然后沮丧的挂断。

自己丢了工作,终于也不用把父亲节到美国,于是开始逃避现实,但却给予了妻子巨大的压力。

在心理学上,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圣母型人格”。

拥有“圣母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被淹没在别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

事实上,这样的人连拒绝某个请求都会害怕,比如,剧中苏明哲告知父亲不能来美国时,那种紧张、不知所措的表现,正是“圣母型人格”的典型特征。

除此之外,“死板的个人规则”“对自己过高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的亲切礼貌”等表现,都是圣母型人格的重要表现特征,放在剧中苏明哲身上基本都能一一对应。

这种人格发迹于童年,植根于敏感的青少年时期。

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是父母起到了主导地位,苏父苏母把家里一切的资源都倾尽给她,明哲连续考了几年的研究生,一心只想去美国念书,他们把最好的早餐都给他吃,为他洗衣做饭。

对他的期望就是要功成名就,要出人头地,为家里争光。在得知每年15万的留学费用后,母亲甚至为了面子,不惜卖掉房子,也要供他上学。  

对明哲来说,这都是有条件的爱,

这意味着他得到这些的前提是必须考研究生成功,必须能为这个家作贡献,家里把一切最好的东西给了他,他不付出就是自己的罪过。

▲苏母教训苏父

苏明成 还原渣男本来的面目

有哪个家长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渣男呢?但苏家父母无疑就在这么做。

用“恃宠而骄”形容苏明成的童年成长一点不为过,在家里无法无天,随便欺负妹妹,爸妈还好吃好喝的供着,甚至让他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清晰的、但不健康的认知:

而这种不健康的认知将会伴随一个孩子一生,成人后的苏明哲终于表现出了一个渣男应有的品质:

做啃老族理所应当;

自私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老婆呢?哄一哄或者吓唬吓唬就好了;

更可怕的是“武力至上”,看不惯妹妹明玉的做派,竟然动手打人。

“渣男”只是我们对这一群人不正当行为的统称,这背后的根源正是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

中国式家长最常见,也最能获得大众容忍度的就是操控型父母,这也是为什么在《都挺好》中,苏爸苏妈惹得观众痛恨,但又十分理解的一种表现,这种“操控型”父母太常见于我们身边。

苏明成这种典型的被娇惯出来的“妈宝男”没有独立的自我,习惯了被安排、被照顾,另一方面父母对他人生的操控都会被伪装成“关心”,他坐享其成,父母享受掌控子女人生的快感。

而苏明成身上所表现会出来的种种缺点正是这种“有毒父母”教育下形成的不良陋习,

不甘心跳不出无能的框框,却又自怨自艾的继续着无能的表现。

苏明玉 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明玉当之无愧是全剧的女主角,而她从小不守家人待见的命运,注定了她成人后的两个主旋律时刻:

人前风光,深夜崩溃。

从小明玉学习成绩很好,也知道妈妈偏向两个哥哥,爸爸总是对这种不公平躲躲闪闪,于是她学会懂事。

早餐时,她可以接受没油水没肉的食物,空闲时,她可以给两个哥哥洗衣服,餐桌上,看到妈妈给哥哥夹菜她也可以装作视而不见。

而明玉的爸妈呢?他们严重的重男轻女,她妈妈认为:你只要乖乖的,不费钱不费事就好。

甚至还要因顶嘴而挨耳光。

而明玉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场与妈妈最剧烈的争吵,之后她选择了离家出走,

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她只好学着变得强大,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兼职赚钱,毕业后她从最底层的推销员做起,一步步成了大公司的销售总经理,做事雷厉风行,成为了外人眼中的“女强人”。

母亲去世,她可以负担葬礼、墓地的所有费用;

公司发生变动,她可带头带领员工一起防止舆论影响带来的公司损失;

父亲被骗,她出资帮爸爸填补被骗的6万元;

跑到几千公里外的成都,去找一个合作方谈合作,为了争取公司更多的利益。

“成功人士”苏明玉,她在人前风光无限。

这种慷慨、强势的背后,是那个曾经被家人逼到绝路的小女孩,放弃了一切的娇柔,放弃了依靠,放弃了爱。

在她心里,这些东西都是会让她伤心的事情,遇到餐馆的好老板石天东,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投入男女的情愫,直至深夜酒醉时,她才能暴露自己的脆弱。

在她最信任的老板面前,积攒了一些列家庭琐事的明玉才有空间大哭。

而在她被二哥苏明成打进医院后,更是激发了她对父亲的一切不满,她埋藏在内心的积怨,要通过如此严重的事件才能得以释放。

这种人前人后的反差,又不得不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苏爸苏妈带有“目的性”的教育,让家庭成员关系失衡,如果说老大苏明哲被要求代表苏家的“面子”,老二苏明成被要求成为“里子”,显然苏明玉成为这个家的“弃子”,她从小不被这个家关注,不被这个家需要,她极端的选择了从这个家逃离。

可悲的是,长大后的明玉还要继续被家庭事务所牵扯,支持这整个家关系维护的,不是唯唯诺诺的老大,不是只会啃老的老二,更不是那个变成了磨人的老小孩的父亲,而是这个从不被注意的“女强人” 明玉。

如果我们硬要给明玉的经历下一个结论,那必然是:父母教育出现问题,但孩子也疏于自我成长。

很显然,苏爸苏妈不该以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待明玉,致使明玉在青少年时期产生一些列的反叛行为,造成严重心理阴影。而明玉选择完全断了和家里的联系,这显然做法欠佳。

沟通,成为了两代人之间永远架不起来的桥。

▲重回老房子的明玉看到曾经离家出走的自己

养育不该成为爱的阴谋

《都挺好》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显然与这部剧与现实衔接的紧密有十分大的关系。

在剧中,苏家可以说没有人是一个坏人,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情有可原,但观众们的愤懑却是一致的。

控制型的妈妈,不称职的爸爸,被荼毒的三兄妹,这部剧太像我们身边会发生的事情了。

▲苏家妈妈

就拿剧中控制欲极强的妈来说,夏山君想起曾经在一次滑雪冬令营中,有一位孩子的妈妈实在太过于控制自己的孩子,她几乎全天所有时段都在给教官发微信:

教官,帮我看看小安的手套戴好了吗?

教官,你一帮我提醒小安必须喝热水,一天要喝6杯哈!

教官老师,能不能帮小安添一件外套,我看图片里她应该会冷。

教官啊,帮我给孩子吃点巧克力,滑雪的时候会冷吧!

其实,在冬令营高配比教官拥护下,孩子们的起居安全与学习内容质量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孩子妈妈的督促是过分担忧的一种表现,虽然可以理解,但对孩子长期成长十分不利。

除此之外,夏山君还知道一位妈妈每天要叮嘱自己的孩子“不要落东西”这件事,去学校的课本书籍,穿身上的围巾帽子,甚至出去玩的钱包证件,这自然是出于妈妈的关心。

然而,你知道吗?这种每天N次的叮嘱,看似是关心,但时间一久,孩子难免会怀疑自己自理的能力,如果这种情况遇到成长的叛逆期,孩子会本能的觉得妈妈的这种叮嘱是一种“唠叨”,更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而母亲也更会觉得委屈,爱孩子自然是对的,但沟通不利显然对孩子成长无益。

不论我们自认为是被荼毒的苏明玉们,还是为了避免成为有毒的父母,要深刻解决家庭的纷扰自然只有一个方式——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沃德福曾在畅销书《原生家庭》里写到:

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首先要做做到和自己沟通,直面内心的对原生家庭的负面情绪,

恐惧、愤懑、抱怨等等,这些糟糕的感觉我们必须认知到它确实是存在的。你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个体,可以在没有父母影响的情况下,自由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不仅如此,第二重沟通,就是和父母沟通,大胆地告诉父母让自己不舒服的那些事:

丨这是你们曾经多我做的,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这样的事就是影响了我的生活,以及,我现在希望你这样做。

任何办法都不是特效药,都需要在长时间的生活琐碎中去实践。

就像苏明玉,即便她懂得和解,懂得柔软,但仍会遭受家人给予的种种伤害,沟通的漫长过程可能远比想象的久,但也可能远比想象的快。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当我们寻找到自己,不再以被荼毒的受害者的姿态生活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自然也会有个健康的家庭模式。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通过考试,真的是太可怕了!”

夏山君想,通过“合格父母认证”考试的那条线,就是是否你先做好了自己。

电视剧总会完结,可生活仍在继续。

没人能决定自己的出身,可至少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挺好》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这该死的原生家庭,究竟耽误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