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的发展历程

学校由来

       最初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们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有些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同时语言文字也在丰富和发展。这样,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便逐渐孕育产生了。

       之后在夏代就已经有广泛意义上的学校了,称为“校”,主要是教授祭祀礼仪和射、御、书、数。然后到了商朝,学校称为“序”,主要开展礼乐、习射、宗教教育等活动。

       西周的时候,学校的名称为“庠”,是源于虞舜时期的教养机构,主要是利用养老活动对青年进行孝悌教育。当时,周天子还设置了专门供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大学”,称为“辟雍”。满15岁的男性贵族子弟都可以在里面学习各种所需的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射箭、骑马、驾车等。

       后来,孔子开创私学,即私塾,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在中央设置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在地方设置学宫。

到了隋唐时期,办学达到极盛时期,具有教育功能的学校有了更多的分类。值得称道的是唐朝时成立的“书院”,在宋代达到顶峰,形成蔚为大观的“六大书院”。

明清的学校形式基本上承袭隋唐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由地方或私人创办的学塾,也就是私塾,遍布城乡,普及度高。

清末,随着洋务运动和向西方学习的浪潮,近代教育迅速发展,光绪二十八年,学堂成为一种新的学校形式,新式学堂逐渐普及开来。辛亥革命后,政府机构又重新公布学制,把“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并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我国的教育发展起步是很早的,而正式把教育机构定名为“学校”则是在民国时期。

近代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但未实施的学制。

1904年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为蓝本,正式实施。洋务派”中学为体。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是清朝末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被迫实行的最有影响的一项改革措施。它的颁布与实施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灭亡与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它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产物。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古老的封建制度。

1922年,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1951年,现行学制:自195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结构的调整,学制亦有所变化与发展,并逐步的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学校系统,即我国现行学制系统。

参考文献

教育来源

中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呈现着怎样的趋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学校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