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抚养教育中的不作为,容易让孩子形成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

导语:


准备写这篇文章前,正巧看到了一个娱乐圈的新闻,谢霆锋和张柏芝12岁的大儿子Lucas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和谢霆锋相处状态时说了一番话:

我和弟弟很少能看见他,因为他很忙,我生病了,弟弟发烧了,只有妈妈陪伴我们,我不后悔妈妈跟他分开,他配不上妈妈。(引)


针对这件事情,谢霆锋的经纪人也做出了回应,声称并不属实,如果一个孩子真地如此评价自己的爸爸,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啊!

当然娱乐新闻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只是在看到这几句话时,我忽然想到现实中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就是孩子越大和爸爸越疏远,尤其是男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接下来就好好说说爸爸这个奇怪的“物种”。

最初孩子对爸爸是有敌意的。

孩子在胎儿期、半岁以前和妈妈几乎是完全共生的关系,那什么是共生呢?

从生物学上来说,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互惠互利。

倘若分开,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

对于孩子来说,在和妈妈共生的这段时间里,他会认为妈妈就是他自己,没有妈妈是万万不行的。

胎儿时期,寄生在妈妈体内,需要妈妈来供给营养;出生后需要妈妈母乳、换尿布、穿衣服……

在这种状况下,爸爸仿佛是闯进这种共生关系中的“第三者”,孩子会抵触爸爸接近自己的妈妈。

即使过了共生阶段,孩子还是会特别依恋妈妈,尤其是2岁以前。

经常令家长哭笑不得的是,爸爸和妈妈牵下手、拥抱一下,孩子都会表现得很愤怒,那种状态特别像在说:“别碰,那是我的恋人!”

没错,从心理学上来说,妈妈是每个人第一个爱上的人!

那么,爸爸这个“第三者”自然就成了他的敌人。

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而爸爸的爱是“有条件”的。

怀胎10月,以及母乳喂养的亲密关系,再加上妈妈是照顾孩子的主力军,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使得她们和孩子能更好的共情,随心发散自己的母爱。

爸爸则不是这样,他没有像妈妈那样与孩子共生的经历,无法做到像妈妈那样不加思考就给出爱。

当孩子出生时,妈妈会很激动地说:“哇,宝贝,妈妈终于和你见面了!”

而很多爸爸怀抱刚出生的孩子时都是发蒙的:“这是我的孩子?”

爸爸对孩子的爱需要培养,孩子对爸爸的爱也需要时间来接受。

妈妈的爱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安全、信心、幸福,而爸爸的爱则象征了“社会他”,即你表现好我才会给奖励。

▪前段时间听四川师范大学张皓教授的音频课时,她也提到了这一点: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能给孩子起到树立社会准则的作用。

如果孩子只有妈妈温暖的爱,没有爸爸“有条件”的爱,他的人格形成就会不健全,行为准则也不明确。

▪经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爸爸的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孩子的品格、智力和坚韧、勇敢等方面。

美国耶鲁大学就曾经过15年的跟踪调查,得出一个结论: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上学时的成绩也会更好,进入社会后也更容易成功。

▪研究还表明,在早期成长过程中没有享受到父爱的男孩子,认知模式会更趋于女性化。

爸爸的责任:帮助孩子心理成长从两人阶段向“俄狄浦斯阶段”发展!

俄狄浦斯情结也叫恋母情结,是指人在心里更倾向于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

“俄狄浦斯”这一名称起源来自一个古希腊神话:

忒拜城的国王受到神渝警告:他的儿子将来会给他带来生命危险,还会威胁他的王位。

国王便让派人把儿子杀死,但那个人并没有把他的儿子杀死,而只是丢到了野外。

这个被丢弃的婴儿叫俄狄浦斯,长大后杀死了与他起争执的父亲(此时,他并不知道杀死的是自己的父亲)。

后来忒拜城的人民被怪兽斯芬克斯出难题困扰,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救了这个国家。

忒拜城的人民推举俄狄浦斯为王,还娶了之前的王后(其实是他的母亲)。

再后来忒拜城发生了各种灾难,瘟疫、饥荒什么的,最后神渝明示说,是因为俄底浦斯杀了自己的父亲还娶了自己母亲。

最后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双眼,四处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情结”说的就是孩子对爸爸的敌视,他想自己一个人拥有母亲,而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最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在他之后,也有很多人对这个现象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其中20世纪的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更能受到当代社会的认同。

他认为只要父母“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孩子就不会出现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

简单说来,就是当孩子总认为爸爸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插足在妈妈和他的世界里时,是一种两人关系中的三角关系,叫“俄狄浦斯情景”,这时候孩子会表现得很暴躁甚至有攻击性;

爸爸需要有耐心,没有敌意的回应孩子,让孩子知道爸爸是爱他的;妈妈则不要去纵容孩子,慢慢地就会形成正常的“俄狄浦斯情结”,即三人关系。

一般3-5岁时,孩子的心理应该就会从母婴的二人阶段向三人阶段发展:

▪孩子到了性蕾期;

▪孩子需要认识并接受爸爸、妈妈是夫妻这种关系,并形成正常的孩子+母亲+父亲的三人关系。

▪孩子形成自我意识、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其实“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人的一生中,孩子长大后会面临很多“爱恨情仇”相交融的情景,非常类似“父亲、母亲、孩子”这种三角关系。

如果孩子儿时的“俄狄浦斯情结”处理得很好,那么就获得了良好的情绪、道德等经验,有非常好的自我认同,长大好就会有保持三角关系稳定的能力。

请爸爸努力地融入进孩子和妈妈的圈子里来,形成稳固地三角关系。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爸爸只喜欢孩子笑和睡着的时候,只要孩子一哭就推给妈妈。

▪爸爸回家就躺到沙发上看手机,只要孩子别过来打扰他就是乖、听话的表现。

爸爸们在外奔波的辛苦可以理解,但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希望更多的爸爸们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前面我们说了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和妈妈不一样的作用,还需要爸爸帮孩子形成正常的“俄底浦斯情结”。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从和母亲的“两人阶段”走出来,顺利进入健康、良好的“俄底浦斯阶段”呢?

两方面,首先需要爸爸自己的努力,另外也需要妈妈的帮忙。

一、爸爸常回家照看孩子,努力做好“第三者”的工作。

1在婴儿期时,爸爸多抱抱孩子,让他熟悉你的脸、你的味道;给孩子换换纸尿裤、冲冲奶粉、穿穿衣服,让他知道除了妈妈还有爸爸帮他做这些事。

2“玩”是增进和孩子感情最便捷有效的途径,陪孩子玩一玩、看看绘本吧。

3好好爱自己的妻子。

爸爸也许不必在生活细节上更多的照顾孩子,爸爸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爱好他的母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二、妈妈要帮助爸爸改善和孩子的关系。

1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爸爸,夫妻之间的矛盾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展现。

2不要总在孩子的面前说爸爸的不好。

《中国式的情与爱》中提到,在中国家庭里儿子和妈妈的关系好于爸爸;女儿也会在妈妈常年控诉爸爸的不好后,远离爸爸。这种状态只会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扭曲。

3不要和孩子形成统一战线来抵抗爸爸,而应该是夫妻站在一条线上。

妈妈们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种胜利,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来看,对孩子以后的婚姻观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孩子需要一步步接近社交状态,而爸爸就是打破他和妈妈“二人世界”的排头兵,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

如果跨过爸爸+妈妈+孩子这样的“三人阶段”,直接进入到社交状态,孩子往往会不适应,甚至抵抗。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爸爸抚养教育中的不作为,容易让孩子形成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