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读书会拆书300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三七读书会,一年拆书300本,今天第173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春秋有“五霸”,第一位称霸的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繁荣昌盛,正是第一场经济大变革的结果。

管仲治理齐国,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变法中有一项“四民分业,士农工商”。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历史上的第一人,这种专业化的商品经济模式,后来被尊奉为基本形态及指导原则。细致的职业化分工及世代相传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仲主张每当收成不好的时候,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

中国这第一次搞经济变革开始就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观念的优先,往往比资源的优先更重要。而在当代,咱们在个人成长上所说的“认知升级”,也是在强调:观念的升级更重要。

2,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

如果说,管仲变法是重商主义的试验,那么,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则是重农主义的典范。商鞅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这自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要让国民都去种地,就必须堵住其他的出路。商鞅出台了众多限制商业的法令。

商鞅推行军爵制度,收回贵族特权,重新分配,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才能封爵。同时,只要有军功,无论贫贱,就都可以获得贵族的爵位。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打破贵族制度的国家,军爵制度打开让武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到了隋唐时期,政府又发明出科举制度,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打通了另外一个通道。

从此,军爵制(武士)与科举制(文士)互相结合,构成了延续千年的社会稳定基础。

3,王安石变法:最后的整体配套改革

王安石颁布的法令,大大小小有十余条,分别是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确实是在当时实现了。因为征缴上来的钱粮绸帛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新建52个大仓库。

一个特别严重的后果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后来的治国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一位如此才华卓著的财经大师,在工商经济如此发达的宏观环境中,进行一场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却造成如此惨烈的失败结局,这令所有的后来者对激进式变革望而却步。

4,明清停滞:孤立主义的后果

正是因为“不敢变”,才导致在西方的突飞猛进的400年里,中国却原地踏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摸着石头过河”,极其珍贵:虽然没有在一开始就设计好改革的细节,但是带着试错的心态,带着“不管具体战术,反正要让人民富裕起来”的初心,最终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效。

5,统一,中国经济变革始终的边界

由于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天然、终极性诉求,中国人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而这种国家治理逻辑显然与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原理,存在内在的冲突性。中华民族之外的外部人,其实无法真切地理解其中的苦衷。这,可能是贸易摩擦背后的思想源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七读书会拆书300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