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子技术控的—历史回望(2)

第二章 移动电话的“七国八制”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初代,改革开放,国门刚刚打开不久,国外也才刚刚兴起不久的移动电话也迅速随改革开放的潮流蜂拥进入中国。当时移动电话的基站设备要么是瑞典的“爱立信”,要么是美国的“摩托罗拉”,而手机就更是国外哪家有生产,哪家就一定在中国有销售,什么“若基亚230”、“NEC”、“摩托罗拉8800/8200”、“三星”“OKI900”以及“阿尔卡特”等等,唯一就没有中国生产的。像“科健”这样最早的国产手机到上世纪末才出现。所以当时的业内人士称那时为中国移动电信的“七国八制”时代。因为那时中国官方技术部门和科研院所根本就还没有掌握移动电话技术或者说还没有深入掌握相关技术。

下面让我们以摩托罗拉为例来回顾一下这三十来年手机发展的历程吧。

摩托罗拉公司创建于1928年。1946年1月,摩托罗拉公司开始涉及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9%8B%E6%9C%BA/6342" \t "_blank" 手机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1%8C%E4%B8%9A" \t "_blank" 行业,首次生产出车载通话。摩托罗拉第一个将晶体管应用于商用汽车收音机,使它比原先的各种型号更小,更耐用,耗电也更小。摩托罗拉在英文中这一品牌的含义是运行中的声音。

1955年,摩托罗拉全球闻名的“M”标识首次面世。同年,半导体发展部为车用收音机生产锗晶体管,同时,建设了一些大规模生产射频晶体管和硅整流器的工厂。开发出一种能把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A0%E7%BA%BF%E7%94%B5/3979" \t "_blank" 无线电信息传递给指定的某个人的新式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A0%E7%BA%BF%E9%80%9A%E4%BF%A1/80254" \t "_blank" 无线通信产品一种称为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F%BB%E5%91%BC%E6%9C%BA" \t "_blank" 寻呼机的小型无线接收机。许多医院成了摩托罗拉寻呼机的最初用户。这种寻呼机代替了原先的广播系统。这就是后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的BB机。

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移动通信网,首批700名用户,他们的移动电话就是像半块窄长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到如今,已经整整三十年。当年的“大哥大”代表了豪奢时尚,到如今,时光飞逝,不仅“大哥大”已经难觅踪影。就连昔日世界移动电话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世人仰视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也在2014年10月30日,被中国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94%E6%83%B3%E9%9B%86%E5%9B%A2" \t "_blank" 联想集团宣布收购,由此,巩固了联想集体作为全球新世纪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地位。随后在2015年1月26日,摩托罗拉才又重返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B8%82%E5%9C%BA" \t "_blank" 中国市场。

也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也许是时代潮流的偶然选择,让我,朱家林,作为一个真正的草根,却掌握了“大哥大”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维修技能,成为在中国大陆最早掌握该技术的极少数人之一。那时的重庆城,据称包括电信系统在内,懂得手机电子技术的人最多不超出十个,朱家林算其中之一,而且是体制外的。也就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个体户”吧。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人不仅要问,那时国内这么多研究所还有大专院校的大小教授和研究员们,难道就不及你朱家林等及少数不入流的个体户?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的中国电子技术国情说起。其实那时国内也有极少数大学教授开始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的摩托罗拉手机了,比如成都科技大学的查光明教授,据我所知就是最早研究美国摩托罗拉手机的学者之一。但他的研究要变成教材那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

而中国的移动手机技术的引进与电视机技术的引进完全不一样。

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电视机技术,国内引进的主要是日本的“东芝”、“日立”等,而国内生产的国产电视机,无一例外的,其技术要么采用“东芝”体系,要么采用“日立”体系,并且是国家行为的所谓联合设计。也就是说,电视机技术的引进是由国家电子工业部牵头学习日本的,其电路原理方案采用的是所谓国内“联合设计”方案,其技术内核不是“东芝”的就是“日立”的,不会出其左右。

要说中国电视机技术的引进通过“联合设计”还算渐进有序的话,那么移动手机技术的引进就真可谓是无序而大浪淘沙了。因为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世界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计划大大落后于变化。所以在上世纪中国移动电话技术的引进不是像电视机技术那样先由官方引进的,而是从民间通过香港台湾等地区和欧美国家从民间引进的。而国内一些专家就是研究移动电话有所斩获,要变成院校的教材那当然是更滞后而跟不上趟的。

我最初掌握的手机电子技术就是那时候自费到广州从台湾人和香港人哪里去如饥似渴地学习而来的。所以那时候我所掌握的技术,国内起码大多数院所的所谓专家教授未必掌握。更不要说当时一般的家电维修人员了。那时一般的家电维修人员对手机技术可以说门都摸不到。也正因为如此,1995年我率先在国内最有影响的电子刊物《无线电》杂志上写文章介绍移动电话系统原理。随即就收到同行朋友打来的劝阻电话。希望我不要再写,要不然“饭碗”都会被别人端,业内人士都希望“人少汤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庆就有精明的小商贩,每天收揽客户需要维修的手机,然后乘飞机去广州找“师傅”修理,不停往返。毕竟广州懂手机技术的香港、台湾“师傅”最多。那时深圳都不行,还只是在刚刚起步发展。

写到这里倒使我想起当年一段关于手机“码机”的往事来。

所谓手机“码机”,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一部别人正在使用的手机(当时都是模拟手机,数字智能手机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号码程序写入一部新的手机内,从而使这部新手机所使用的话费都记在本来已有合法手机号码的手机上。即或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中国大陆掌握这项技术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同时这也是非法的。就如同今天汽车被套牌一样。因此我将此项技术一直作为秘笈,不轻易传授他人。我也更不会轻易帮别人“码机”,可事情就偏偏凑巧,我唯一传授给了一个弟子此项秘笈,这个弟子背作我就悄悄码了一个机,打算自己用,更主要是想给他老婆用,但“码机”没几天,电信局的一个“头头”就找上门来了,(那时我就是租用的电信局一间不大的门面)说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码机居然码到他的头上了。这事本来一报警我那弟子肯定得进公安局,我也肯定脱不了干系,搞得不好也会和弟子一道得进局子里关几天。但那时的人大概法制观念没有现在人强,再加上这个被“码机”的电信局的“头头”产生再多的话费也不由他掏腰包,所以对“话费”比较麻木,当他知道技术源于我这里时,他对我有如此技术深感钦佩,因为他也知道,在那时,就是他们电信局也数不出几个真正掌握手机底层技术的人。交谈之后,他只是要求不要再用他的手机号,其他并不再追究此事,尔后我们成了朋友。他还经常带他的三朋四友来我店里找我修手机,并总是告诉他朋友说:“放心,手机有问题交他包修好。”

然而随后的发展并不以少数业内人士的愿望推进。整个上世纪,差不多从中页开始,无数的“手机、BB机维修店”很快就如同当下的“旅店、酒店”一样,遍布了中国几乎所有城镇的大街小巷。当然这已是后话,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与手机、BB机相关的有趣而又充满五味杂陈的技术话题还在我肚腹里翻滚,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电子技术控的—历史回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