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769)上

【原书卷五·四七】

李啸村《虎丘竹枝词》,已极新艳。而杨次也先生《西湖竹枝》,乃更过之。李云:“横塘七里路西东,侍女如云踏软红。才到寺门欢喜地,一时花下笋舆空。”“仰苏楼畔石梯悬,步步弓鞋剧可怜。五十三参心暗数,欹斜扶遍阿娘肩。”“佛座烧香一瓣新,慈云低覆落花尘。不妨诉尽痴儿女,那有如来更笑人?”“女冠装裹认依稀,只少穿珠百八围。岂是闺人真好道,阿侬爱着水田衣。”

李啸村,即李葂(miān)(1691—1755),字啸村,又字让泉、磐寿,号铁笛生。一说“扬州八怪”之一。诸生。安徽怀宁县人。寓居扬州贺园。乾隆十六年(1751)清帝南巡召试有赐。晚年落魄,寄食瓜洲。工诗,善山水,兼精翎毛花卉,尤其善画荷花著称。有《啸村近体诗选》。

杨次也,即杨守知(1669—1730)字次也,号致轩、晚研。浙江海宁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官至平凉知府,后因故罢官,又被荐为中河通判。有《致轩集》。

横塘,亦名横溪,指苏州横塘镇,今苏州虎丘区横塘街道。据《大清一统志》载:“苏州横塘在吴县西南十里,经贯南北之大塘也。南极齾(yà)塘,北抵枫桥,分流东出,故名。”胥江与越来溪汇合为横塘,横塘由此得名。横塘历史悠久,相传为古渡通衢,春秋时期为吴越争霸的古战场。素以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吴越遗迹著称,另因商贾云集,设驿站,横塘境内水以石湖为目,山以上方山为骨,伴以多处名胜古迹,历来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唐代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诗“绿蛾青鬓醉横塘”,宋代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凌波不过横塘路”,句中的横塘都是指苏州横塘。宋代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就在横塘附近,他对横塘充满感情,在《横塘》一诗中写道:“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软红,亦作“輭(音ruǎn,古同软)红”。犹言软红尘。软红的本义是柔和的红色。宋·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绝句》:“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借以谓繁华热闹。

欢喜地,佛教名词,十地之第一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本条诗话中“欢喜地”,则是借用其字面意思,指到寺庙游玩十分开心。

笋舆,音sǔn yú,意思为竹舆。舆泛指马车。笋舆就是指竹轿子。宋·王安石《台城寺侧独行》诗:“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看得绿阴成。”

仰苏楼,原苏州虎丘楼阁,已毁。苏东坡曾游虎丘,虎丘寺禅师觉印、智通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相款待,东坡与之谈禅论诗,十分投缘,当晚就留宿于小吴轩西侧的“一山最胜处”小楼内,后来这楼因此称“东坡楼”。明嘉靖四年(1525),郡守胡缵宗在天王殿东东坡楼旧址,修建“仰苏楼”,并题“云水阁”额,让天下仰慕苏东坡者可到此观瞻致敬。清康熙帝曾登仰苏楼,御题“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匾额。可惜楼已毁于咸丰年间兵燹。

弓鞋,音gōng xié,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宋·黄庭坚《满庭芳》词:“直待朱轓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元·郭钰《美人折花歌》:“草根露湿弓鞋绣。”元、明代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康熙之后,汉族妇女缠足之风蔓延全社会,清廷对满族女子禁缠足的规定也形同虚设。明、清两代弓鞋样式有平、高底多种,并饰以刺绣与珠玉等。

五十三参,音wǔ shí sān cān,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教故事,指善财童子向五十三位有学问者参访请教,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比喻虚心求教,不辞辛苦。《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如明·高濂《玉簪记·闹会》:“这壁厢是什么菩萨?这是五十三参形容改。”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是因为善财曾两度听闻文殊菩萨说法,又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门,故一般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本条诗话是借用“五十三参”中数字来暗喻仰苏楼的楼梯之多。

阿娘,指母亲。《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一两日间,儿子便到,跪拜起居:‘自离左右多时,且喜阿娘万福。’”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阿爹阿娘,教我传语,些儿酒米,担来与你。”清·赵翼 《陔馀丛考·娘子》:“然呼母为娘,亦始於六朝 ……隋太子勇语卫王曰:‘阿娘不与我一好妇,亦是可恨。’阿娘谓母独孤后也。”

一瓣,原指一瓣香,音yī bàn xiāng,犹一炷香。《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将一瓣香为我无得禅师,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意思是,佛教禅宗长老慈明禅师开堂讲道,烧至第三炷香时,长老即云这一瓣香敬献传授道法的无得法师。后以“一瓣香”指师承或仰慕某人。宋·陈师道《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曾巩(南丰),为陈师道的老师。宋·米芾《画史·唐画》:“苏轼(子瞻)作墨竹……运思清拔出於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后来衍生出成语“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心中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本条诗话中的“一瓣新”,应该是虚实皆指,一语双关。

慈云,音cí yún,佛教用语。比喻慈心如云般的广大,庇荫著一切众生。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慈云吐泽,法雨垂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仰藉慈云之庇,庶宽雷部之刑。”此处当借指烧香许愿女子磕头时的低垂的长发。

如来,通常指如来佛,即如来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姓乔达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国际上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年涅槃。汉传佛教则认为佛诞生于周昭王十四年。实际上,如来佛这称呼是不精确的。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

女冠,音nǚ guān,即女道士。亦称“女黄冠”、坤道。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有冠,故名。唐·王建《唐昌观玉蕊花》诗:“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堦前碎玉明。”宋·刘克庄《紫泽观》诗:“修持尽是女黄冠,自小辞家学住山。”《宋史·徽宗纪四》:“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穿珠,是苏绣变体绣的一种,用珍珠、珊瑚珠或琉璃珠替代丝线,穿钉在绫缎上,绣制成纹样。但“只少穿珠百八围”的“穿珠百八”,应该指念珠,又称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传统宗教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佛教中的念珠,也称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经书所载挂珠、持珠及念珠的颗数为108颗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意思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阿侬,音ā nóng,意思是古代吴人的自称。“我”,“我们”。相对应的有“嗯侬”,是古代吴人第二人称“你”的表述。《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刘隽》:“间一日,又见向小儿持来门侧,举之,笑语隽曰:‘阿侬已复得壶矣。’言终而隐。”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

水田衣,音shuǐ tián yī,又名百衲衣、斗背褡,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而成,因整件衣服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唐朝,多用来缝制袈裟。唐诗中有一些诗句写到水田衣,如:熊孺登《送僧游山》:“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唐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等。但在唐朝,水田衣因严格的等级着装制度、新鲜的服装色彩风格,并未盛行。至明代中后期,各种服饰禁令松弛,人们在服装的款式、色彩等方面开始寻求个性化、多彩化,而水田衣正好符合人们对于个性化服装的要求,便逐渐流行发展开来,入清后更甚。水田衣出现之初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织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后期料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色彩丰富,形似补丁。其拼接形式与清朝至近代的“百家衣”相似。

(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随园诗话》(76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