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苑教育 邹莹 2022年9月
玛丽亚·蒙台梭利称0-6岁(第一发展阶段)的孩子为感官探索者。1-2岁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思维,3-6岁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需要依靠动作与世界产生链接,通过具体事物来感知世界。
孩子在2.5岁进入到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后,首先接触到的是他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教具,进而进入感官教具的练习。日常生活区和感官区材料的使用方式符合孩子这个阶段的学习特点,满足其动作发展敏感期和感官探索的需要。
0-3岁期间,孩子在其生活当中通过吸收性心智的力量,在环境中无意识地吸收了许多感官印象。待3-6岁阶段,成人通过感官领域的工作,帮助孩子整理前期积累的感官印象,在头脑中对这些感官印象进行配对、排序、分类,形成一定的秩序。
一、感官工作的基本目的
在介绍感官区教具的一般操作方式之前,先对感官工作的基本目的进行回顾。
第一,给孩子提供一个整理自己的想法、建立秩序,将所有感觉印象进行分类的机会。
第二,帮助孩子实现感官精致化,使孩子们的感官更敏锐。通过感官区的工作,孩子能习得区辩某一种特质的细微差异,例如尺寸大小、颜色、形状、温度、音量大小、材质差异等。
第三,通过感官教具的语言学习,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巨大的抽象概念仓库。通过语言学习,例如大的、小的印象有了对应的名称。这些名称能帮助孩子进一步梳理头脑中的印象,并给孩子提供了向他人表达抽象概念的工具。
第四,由于感官的精致化,孩子对世界的感知会更敏锐,孩子也能通过头脑中积累的抽象概念进一步梳理从环境中感知到的印象。孩子能观察到这世界更多的细节,能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能更好地感受他人的感受。这些都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探索世界。
第五,感官工作需要通过孩子不同的感官辨别能力来比较、判断,完成感官材料的配对、排序、分类。感官工作的练习,能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判断等心智分析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二、感官区教具的操作方法
介绍感官区的工作,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配对
感官区很多工作都能做配对。从感官区的第一个工作插座圆柱体开始,我们首先给给孩子示范的就是圆柱体和底座洞穴的配对。配对,就是从众多的材料中找到特质相同的两个材料。一般来说,我们会先孤立出一个特质。例如,取出其中一个带插座圆柱体仔细地观察它的高度和底面的面积,再仔细观察10个洞穴,找到高度和底面面积一样的一个。
带插座圆柱体的配对放在所有感官区工作的首位是有其原因的。配对,找相同特质,相对于排序、分类是最简单,同时这个教具的错误控制可以通过教具本身来完成。只要放错了一个圆柱体,最后一个也会找不到对应洞穴,孩子自然而然能够校正自己的错误。
色板1、色板2的配对也是一样的,先从色板堆中孤立出一种颜色,仔细观察孤立出的颜色,再从色板堆中找到颜色一样的色板。虽然色板配对的错误控制在于孩子自身,但是因为是找相同,所以可以借助已经孤立出来的
感官区工作示范,强调心智分析,也就是要呈现出成人在仔细地思考、辨别、判断的过程。心智分析,无论是做配对,还是排序、分类都是需要强调的。视觉教具通过眼睛来完成,在所有感官功能中,视觉的区辩能力又是最强大、最为敏感的。成人可以一下子就看出来哪个是一样,但仍然要“演”出仔细辨别的状态。
除了带插座圆柱体、色板1、色板2,以下的工作都可以做配对的练习:触觉板、布盒、温觉瓶、温觉板、味觉瓶、嗅觉瓶、声音筒、音感钟、几何图橱、立体几何形状等。
2.排序
排序,就是在许多不同程度的同一个特质中,找到特质差异最小的一个。一般来说,能做排序的感官区工作材料,都有两个极端值,特质的变化就是从一个极端值渐变过渡到另一个极端值。这两个极端值确定了排序的范围。孩子在排序的过程中,需要去仔细地观察一定范围内的不同程度的细微区别,找到差异最小的一个。
所有的排序,无论是尺寸大小的变化、颜色的变化、触觉感受的变化、声音大小的变化、温度的变化,都需要依靠孩子自身的辨别能力来完成,没有来自于教具本身的错误控制可以依靠。因而排序相比于配对,又增加的难度。所以,孩子对配对有充分体验后,才会示范排序。
可以做排序的工作有:带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红棒、色板3、触觉板、温觉瓶、声音筒、音感钟。
在这里,介绍一个感官区教具的特质。感官区教具的设计,很多都遵循着孤立出一种特质的特点。例如粉红塔,10个棱柱体都是立方体,都用木头材质制作的,都刷上了粉红色。这10个棱柱体唯一的差别是尺寸大小的差别——3个维度都发生了变化。孤立出一种特质,方便孩子将注意力聚焦在尺寸大小这个特质上,不需要在在材质、颜色或者形状上分散精力,方便孩子辨别。
能够做排序的工作材料都有极端值,我们通过两个极端值给孩子提供差异对比。例如粉红塔有最大和最小的,触觉板有最粗糙的和最不粗糙的,声音筒有最响的和最轻的。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最大,在示范感官区工作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让孩子最早感受到极端值。例如,把触觉板最粗糙的一块和最不粗糙的一块放在最先取用的位置,最早让孩子感知到这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示范声音筒的时候,也会将声音最响的和最轻的放在最先取用的位置。
3.分类
混合起来的物品特质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分类,就是从混合起来的物品中将相同特质的放在一起。分类,需要用到在配对中学习到的能力——找相同的特质,也要用到在排序中学习到的能力——比较。在感官区教具中,重量板和3个分类托盘都可以做分类的工作。
例如重量板的练习中,孩子要找到和轻的木块一样重的所有木块,示范过程不是使用轻的木块标志物与木块堆中所有的木块对比(配对)找到一样的,而是从木块堆取木块两两对比找到哪一块是重的、哪一块是轻的来作出判断,将轻的放到轻的一组中。这个过程既经历了找相同特质的过程,也经历了比较特质细微差异的过程。
所以,当孩子有了充分的配对和排序经验后,才会给示范分类的工作。一般来说,配对和排序在2.5-3岁示范,分类在4岁左右才向孩子示范。
三、感官区工作的延伸游戏
以上三个是感官区工作介绍的总体方法。通过感官区教具,我们还能带孩子做学许多游戏,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重新进入到这个工作中,重复练习配对、排序的过程。下面,我们来介绍这些游戏。
1.距离配对游戏
顾名思义,我们给配对增加了难度,配对的物品之间设置了一定的距离,需要孩子感知并在头脑中记住物品的特质,再到远距离处找到特质一样的物品。例如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这么远,分别铺有一张工作毯,将色板2每一对颜色的其中一块放在一张工作毯上,另一块放在另一张工作毯上。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在一张工作毯上先孤立出一个颜色(请孩子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请孩子观察,从另一张工作毯上找到相同的颜色。
几乎所有能做配对的感官区工作都能做距离配对,除了以下几个比较特殊:温觉瓶实在不宜做距离配对,因为水温变化太快;几何图橱因为这组教具自身的丰富性,后续的距离配对的变化有很多;立体几何形状和卡片的配对,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和逻辑推理找到某个立体几何形状的某个面或投影和卡片上图形的一致,和一般的配对是有差异的,所以这个材料没有设置距离配对游戏让孩子重复练习。
距离配对游戏,需要在孩子大量练习配对,普通的配对已经没有挑战了,再给孩子增加难度,让其重新进入到某一个工作中,增加练习的机会。
2.距离排序(小团体)
可以做排序的工作,基本上都可以进行距离排序。用色板3来举例。先铺设两张工作毯,在其中一张工作毯上无序放置一张一组颜色的色板(例如,蓝色共7块)。教师和孩子围坐在一张空的工作毯旁。教师从有色板的工作毯上取来颜色最深或最浅的一块,请孩子找到“下一块”。此时,孩子还没掌握“深、浅”这样的抽象语言概念。同样的,温觉瓶虽然可以做排序,但不适合做距离排序。
同样的,距离排序游戏,需要在孩子大量练习排序,普通的排序已经没有挑战了,再给孩子增加难度,它需要孩子精确的区辩能力做支撑。
3.环境游戏
环境游戏就是在环境中找到拥有同样特质的物品。例如找到和某块色板颜色一样的物品,找到和某块温觉板同样材质的物品,找到和布盒里某块布一样材质的布料或衣服,或者在环境中找到和某个嗅觉瓶中一样的气味。
4.语言游戏一(拿来更**的)和语言游戏二(拿来刚好更**一点点的)
可以做距离排序的感官区工作都可以做语言游戏一和语言游戏二。但语言游戏需要在给孩子示范过该工作的语言后进行。而语言的示范,是通过三阶段教学法来完成的。
例如用色板3做语言游戏一。先按距离排序的方式来布置工作环境。教师从有色板的工作毯上取来其中一块色板,引导孩子拿来更浅/更深的一块,孩子将色板拿过来后,确认孩子拿对后,请孩子将其中一块色板送回去,再请另一个孩子根据未送回的色板颜色拿来更浅/更深的一块。因为每次都只保留一块色板,所以这个游戏可以不断循环做下去。
例如用色板3做语言游戏二。工作环境的布置如同色板2,只不过老师的指令变成“请拿来刚好深/浅一点点的”。语言游戏二比语言游戏一的难度更大。在语言游戏一中,任意一块更深/浅都是可以的,语言游戏二要拿来特质差异最小的一块。
语言游戏一和语言游戏二,也比较像语言三阶段教学当中的第二阶段——感受/辨别的阶段。这两个游戏能帮助孩子强化比较级(更**)的概念。
以上,梳理了感官区工作的一般操作方式,大多数感官区材料都可以从中找到对应的使用方法。了解了这些方法,再来回顾一开始列出的感官区工作的基本目标,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感官区工作能达成以上这么多的目标。最为关键的一点,孩子积累了足够的感官工作经验后,发展的不仅仅感官功能的精致化和比较、判断的能力,还发展了智慧、提升了智力,也为未来的数学学习、书写打下了基础。感官区教具绝对不是让孩子拼搭、玩耍的材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感官区工作称作智力体操的原因。这些,将另起文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