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汪的日常 06 组会+文献分享

课题组里的习惯是每周四例行组会,每两周进行一次文献分享。

进入课题组的第二天是周四,第一次是旁听组会,虽然内容上听不太懂,感受却是超级棒:当实验受挫,将结果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当课题需要延伸拓展,组内成员积极提供帮助。一周之后是博士后师姐的文献分享,整个过程条理清晰,虽有些内容第一遍没详细讲,但只要有人提问都能及时做出回复,甚至还能推测作者尚未点明的观点,让毫无知识背景的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新手期适应期,在知识体系还没完全搭建起来,组会上能听懂的东西都不多的情况下,科研汪也正式加入每周汇报的大军。相较于研究生阶段的放养模式(一个学期才汇报2-3次),如此高频率的汇报让科研汪有点慌,每每临近组会就开始焦虑。

每周汇报的时候内容比较少,组里的同事和老师都很nice,当我不知所措时会帮我梳理思路,还有师姐在一旁提示,当我回答不上问题时会帮我一起寻找答案或者提供检索目标,让慌乱的我能够淡定下来,倒也没出什么大问题。但后来轮到我进行文献分享时,问题就一一显现了。

文献是提前两周找师姐帮忙选定的,从3、4篇候选文献中选择了一篇想要学习的研究思路,科研汪吭哧吭哧看了一周觉得应该能讲明白,就跟老师确定了分享的文献。然而直到制作PPT演示文稿的时候,才发现这篇文献的附图缺失了。临时替换也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上。紧张的科研汪一门心思只想快些把文献里的结果展示完然后下场,再加上附图的缺失,导致整篇文章在讲解的时候只是结果图片的展示,而没有作者论证思路的体现。最后,可能考虑到我刚来,大家都比较照顾,只是说以后要继续加油。不知道听众听懂了没有,反正科研汪是没有把自己说服的。

分享完文献,科研汪只想倒头就睡。

小总结:

1.熟悉完文献后,要确认内容是否完整并及时制作PPT。

2.文献分享重在学习研究思路,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研汪的日常 06 组会+文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