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腹下生:上半身的疾病大多是下半身的错

树大全凭根深,人健全靠下半身。

健康绝不仅仅是把好口关,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住健康的根本——下半身。

1.下半身一冰凉,上半身就上火

为了打通阴阳两气交流的“通道”,就必须让下半身的阴气上行,刺激心火,推动上半身的阳气下行,形成一种水升火降的平衡状态。

如果要通过泡澡来养生保健的话,正确的方式是只泡下半身,让下半身热起来,使“气”的流动恢复正常。如果连上半身一起泡的话,气血无法下行,则会导致头痛、目眩、血压升高等疾病。

半身浴的作用很多,除了治疗痔疮、降血压之外,对于女性月经不调、减肥、腰痛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半身浴能够缓解疲惫,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睡眠质量,对于现代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性价比再高不过的养生方式。

2.万丈高楼平地起,下半身才是锻炼的重心所在

真正的锻炼方法是将人体当成一个整体,从下半身抓起。道理很简单,因为上半身是建立在下半身的基础之上的,就像建房子要打一个坚实的地基一样,下半身的肌肉越结实,上半身的问题也就越少。

我们的下半身集中了将近500条肌肉,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肌肉会逐渐萎缩,退化,到60岁时,上半身的肌肉力量只有20多岁时的七成了,但下半身呢,却只剩下四成多。原因就是下半身承担了太多的身体重量,萎缩速度更加快。所以,过了20岁,如果还要青春活力多保持一些年头的话,一定要多做下半身的锻炼。

几个锻炼下半身的几个运动:

踢腿:在公交、地铁站等车时,可以有意识地抬起腿,向前、向后轻微地踢踏,这样既可活动腿部肌肉,也可以消除等待的无聊,让自己的心情舒畅,真的是一举两得。

抬腿:办公室一族,长期坐着不动,很容易导致下半身肌肉僵化,工作一两个小时,可在桌子底下做抬腿运动,先单腿上抬,抬到与膝盖同水平,左右腿交替,五分钟就可以很好地运动腿部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午吃饭之后,不再坐着不动,而是站起来,做做踢腿的运动。

3.寒从足下生,下半身最重要的是保暖

《内经》说:“阴并于下,则足寒。”脚为诸阴所聚,因此最易发冷,这也是很多女性以及老年人,一到寒冬季节便手脚冰凉,怎么捂都捂不热的重要原因。

“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中医的“气”分很多种,主管体温,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的叫做“卫气”,卫气属阳,因此又称为“卫阳”。卫气始于足太阳经,运行于体表脉外,如果足下温度太低,则卫气不足,卫气失常就会导致表虚感冒。《黄帝内经》云:“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可见卫气异常是极易引起疾病的。

做法:每日用热水泡脚,之后再做保健操,具体做法是:晚上入睡前,平躺在床上,双手抱头,由缓到急进行抬腿运动,一腿每次可达3分钟,然后再换另一条腿,反复进行,到自觉腿脚酸痛,难以耐受为止。具体时间和次数可日渐增加,不急在一时。

4.春捂重捂下半身,秋冻要冻上半身

秋季转凉,尤其是阴雨天,衣服单薄可引发多种寒症。正确理解“春捂秋冻”,严防寒湿气侵入体内。

春天之所以要捂着点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天,人的机体在棉衣的保护之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功能降低,人体各器官处于休眠状态,抗病能力相对较弱。

捂要从下半身捂起,冻要从上半身冻起。也就是说春天气温升高的时候,上半身可酌情减衣,但下半身一定要捂着点;而秋天气温下降时,下半身可先添点厚衣服,让上半身适当地冻一冻。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所著的《老老恒言》中就明确指出:“春冻未消,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意思很明白,就是说春天的时候,上半身可酌情穿薄点,但下半身一定要多穿一些。春天正是寒暑交替之时,上薄下厚,既收阴又养阳,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

穿衣一定要谨守“上薄下厚”的原则,夏天不要穿露背、露脐装,春秋冬三季一定不要穿裙子,下半身保暖工作一定要做足。治疗痛经,可晚上睡前按摩腹部一百下,早晚用肉桂、粳米加红糖煮粥喝。

5.坐,让下半身和上半身阴阳相隔,气血不通

久坐可引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促使气血不通、心脏机能、消化机能减退,诱发心肌梗死、脑血栓。

每隔一两小时,起来走动5~10分钟,扭扭腰,转转脖子,这样可以保证工作效率更高,并不会耽搁什么事。

久坐,最容易伤害的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女性除了不孕症之外,还容易诱发各种妇科疾病,苦不堪言。而男性不育的祸害之一,头号健康杀手前列腺炎,也和久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数据也显示,司机是前列腺的高发人群。

6.如果脚底不平衡的话,健康和美丽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足弓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持人体平衡,缓解脚部压力,避免脚部直接与地面碰撞,起一个“防震”作用。

除了众所周知的,连接足跟和趾根的足弓之外,还有另外三处不大为人注意的足弓,第一是大脚趾趾根到小脚趾趾根的足弓;第二是大脚趾趾尖到小脚趾尖的足弓;最后一个是趾根连接处到趾尖的足弓。

踮脚尖养生在清代梁世昌著的《易筋经图说》所附的《八段锦》中就曾提到过,平时闲着没事,将双脚并拢,用力踮起脚尖,脚后跟离地,仔细体会脚趾头抓地的感觉,然后再平放脚跟,让脚趾头、趾根连接处以及脚跟三点着地,感觉自己像棵树一样,牢牢地抓住土壤。再提起脚跟,反复进行,这样可以锻炼脚趾头的力量,促进脚底平衡。

踮脚尖,除了可以让脚趾头和脚跟同时着地,增强人体的平衡感之外,还可以锻炼屈肌,刺激足三阴经。《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中云:“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释放足部压力才是真正从根源做起的排毒方法

中医讲“排毒”,就是指通过全身调理,提高机体自身的运化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然后将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分解,通过大小便、排汗、排尿、咳嗽等方式排出体外。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保证身体各器官的强健有力,所以排毒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强身体机能。

脸上常长疙瘩的应对方法:

每天正常吃饭,喝水,如果可以的话,将高跟鞋收起来,换上舒适的平底鞋,晚上睡前泡泡脚,之后坐在椅子上,跷起二郎腿,先将左脚放右腿上,用双手抓住左脚,用两个大拇指轮流在脚底打圈,然后沿着脚背、脚踝、小腿一直按摩到大腿根,之后换腿。如此一轮之后,站起身,做做腰腹部的运动,像广播体操一样,前后左右弯弯腰即可。

8.上病下取,脚部是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

脚部是健康的晴雨表,当人体器官发生病变时,脚部反射区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脚部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糖尿病患者会经常出现大拇趾肿胀现象;脚背部肿起或者凹陷大多和肿瘤有关系;妇科疾病很容易在脚背内踝部位找到紫色斑点;那些血液循环不畅通的患者经常会感到脚底发麻;有头部疾病,如头痛、失眠的患者,脚尖的温度往往比常人低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病从腹下生:上半身的疾病大多是下半身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