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接受平庸,内心慌的一批

 比如,一个大学生可能今晚在朋友圈一时有感而发,

但第二天的太阳升起后,还是很难坦然接受自己是宿舍唯一一个保研失败的人;

 最爱发“爷就是废物”表情包的人,当同学通过了简历初筛而自己没有的时候,或许仍会怀疑“我真的很废”。

 唯一的答案就是,我们嘴上说着“我要接受自己的平庸”,其实根本接受不了。

 它更像是一张只存在于社交网络的空头支票,

人们越是在口头上信誓旦旦,其实越是对自己的平庸束手无策。

 毕竟从大环境到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其实都默认的是:“你不可以平庸”。


 为什么?

因为平庸太让人害怕了,它意味着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核心竞争力,意味着随时可以被替代。

 在人们的视野里,它是35岁被后浪挤走的程序员,

是换个人写也没什么区别的新媒体小编,

是参加了五次选秀还是没人记得的练习生。

除了这人尽皆知的竞争压力,平庸在当下显得如此可怕,

或许还因为这一代人是长到了半截,才突然被告知“你得加油超车了”。


80后作家双雪涛曾写道,他再普通不过的父母,将未来押在了他进入重点中学交的9000块择校费上。

 在经济并未腾飞的年代,一个年轻人的出色和父母咬牙掏出的家底,

意味着他“将成为这个三口之家的唯一希望”。


 10后的童年,则正在经历着用大量金钱把人生起跑线往前多推一厘米的竞赛,

“不要掉队”就是大多数父母唯一的期待。

夹在中间的这代年轻人,普遍在成长中并未背负着家庭命运的使命感,

也不会对出人头地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这显然已经不是仿佛下一个马云随时可以轮到你的时候;

 同样,他们也没有从幼儿园就开始以竞争为目标的人生,

却在即将踏入社会的几年间,毫无准备地被卷进了这个疯狂的车轮。

 于是,唯一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就只有“我怎么着也一定要比别人稍微好一点”。

 “别人”不是身边的同学或同事,而是被一个个标签划分出的相对封闭、却让人觉得应该往上再够一够的领域。


比如前段时间被热议的二本学生的悲欢,

就是一个不身在其中就不知其味的堡垒,

当下的一个重要跃升方式就是考研进入一本甚至985高校;

而985废物小组,又是一个越过了“高考成绩门槛”才配抱团的圈子,

已经在往个人价值的重建上超脱了。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好一点”其实已经是一种要超脱出自己现有阶层的野心。

 在这个体系里,浑浑噩噩的平庸当然让年轻人无法忍受。

 因为重点不是“不如别人”而已,而是永远拿不到下一个赛道的入场券,永远看不到期待中的可能性。

 上升通道不仅在收紧,而且它用这个让人不快的词语指向了每个个体的自尊心:

你爬不上去,是因为你太平庸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嘴上接受平庸,内心慌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