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鱼之新加坡幼师长成记 精进之路 说说“新加坡幼儿园的那些事儿”

今天,想和各位聊一聊我眼中的“新加坡幼儿园的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生活在新加坡十余年的新移民,从我的视角去和国内的朋友分享我所看到的发生在自家娃儿幼儿园里的一些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因为自己除了是一位育儿驾龄累计超过6年的俩娃妈妈外,还是一名中途转行从零开始的学前教育大专在读的准幼师。

到底这样的“双重身份”是否能够让我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人情冷暖?新加坡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每天又会发生和上演怎样有趣和好玩的故事。

故事,应该从我儿子班上的一个小朋友开始说起。

在正式讲述前,先容我用些许笔墨简单铺陈一下。

我有一双可爱顽皮的儿女,哥哥四岁半、上幼儿园中班(K1);妹妹2岁与哥哥就读同一所幼儿园,是一枚豆豆班(Toddler)的新兵蛋子。俩娃读的这所名叫PCF Sparkletots Preschool就是传说中的政府幼儿园。

这间邻里幼儿园离我们家只有一街之隔,过个小马路步行五六分钟就可以到。离家近、学费低、教育优,虽然相比于高大上的私立幼儿园有诸多劣势,但功过相抵之后,还是觉得物超所值(一分价钱一分货),真是工薪家庭之首选。

哥哥所在的班共有23名小朋友、一名华文老师和一名英文老师。其中有一个被大家视作“很特殊的小朋友”,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CC(化名)。

记忆一下子把我拽回两年前那个太阳很大没有风的早晨,我第一次在幼儿园外和CC邂逅的情景。彼时正赶上我儿子所在的班级进行日常户外活动,只见CC手拿一盒破旧的蜡笔,蹲在地上大声哭闹,其他小朋友习以为常地继续往前走,唯独丢下CC和一名老师在原地。老师眉头紧锁,表情凝重,试图将CC从地上拉起,怎奈这位宝宝力气实在太大,老师尝试几次无果后只好宣布投降,默不作声地连人带蜡笔一起扛在自己的肩膀上,动作十分娴熟利落。之后,她又快速地将CC由肩膀扛的姿势换成单手抱,同时,又不忘去牵住另一名小朋友的手,臂力十分惊人。

那时正值新加坡最热的季节,CC一身的小肉肉全都压在一个20多岁女老师单薄的小肩膀上,看着实在让人心疼。不一会,汗水就顺着那位女老师的额头和脸颊上噼里啪啦流了下来,我现在还依稀记得那张被汗水打湿后的脸上定格下来的表情……

我不禁在想,如果画家达芬奇还活着且恰巧那时就在现场,相信这位好奇心爆棚的“老顽童”又会创作出一幅与“蒙娜丽莎的微笑”比肩的盖世巨作——“老师的笑”,绝不夸张。

我好奇地看着CC,老师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意,拭去自己额头上的汗水后,勉强地挤出一个专业微笑对我说,这个小朋友有些特殊,他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说罢,就匆匆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望着那位女老师渐渐离去的背影,我心中不知怎的,五味杂陈。

从此,我记住了CC和那位长的很漂亮的年轻女老师。

之后,每次我去接儿子放学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往教室里瞥一眼看看CC在做什么。有时候自己竟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直接向我儿子打探CC的近况。

好奇心总会带领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终于,从儿子口里打听到更多关于CC的故事,让我欣喜之余对当初那个手拿破旧蜡笔大声哭闹、白白胖胖、眼睛大大的帅气小男孩有了更深的了解。

CC似乎对饮食有很强的偏好,从来不吃幼儿园安娣(auntie )煮的饭食,只吃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牛奶和面包。他平时很少说话,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躲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用那盒他“情有独钟”的破旧蜡笔在纸上涂涂画画。其他小朋友上课和活动的时候,唯独CC有特权可以不参加,“自娱自乐”是他一天生活的全部内容。

好不自在。

时间总会在每一片绿叶悄悄泛黄的时候偷偷地告诉你一年即将过去。不禁让我想起以前曾和儿子一起读过的一本名叫《小树的四季》的图画书。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看似神秘莫测的时间先生,原来尽在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的颜色变换中匆匆而过。纵然你我想拼命把他抓牢,但怎奈一切徒劳枉然。

当初那个满头大汗、臂力惊人的女老师已经离开了新加坡和这所政府幼儿园。听说她的父母在国内为她找好了工作和相亲对象。

就这样,儿子和CC的班上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华文女老师。无独有偶,原幼儿园校长因为当时工作表现突出被升职调到PCF旗下一所大型分校当校长,接任她的是一位马来族女校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幼儿园流水的老师和校长。

有一天,恰巧我要去儿子的幼儿园送一份材料,彼时正是小朋友每天早晨的户外活动时间。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奇地发现教室里除了一位老师外,CC竟然也在。他为什么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正当我脑子里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客气地向我打招呼并接过我手里的材料,主动热情地向我解释道:这位小朋友很特殊,每天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总是哭闹,因为怕影响其他小朋友和周围居住的邻居,所以就让他留在教室里玩。

我迟疑了片刻,机械地对老师点了点头说了一句“嗯”,然后用余光快速看了一下CC就失落地离开幼儿园。从那以后,我好像再也没有看到CC出现在小朋友的户外活动中。

熟悉新加坡的朋友可能知道,像我儿子现在就读的这种小型政府幼儿园一般都位于组屋区一楼的几个单位,规模和空间非常有限,全园的师生总人数加一起都不超过100人。除了每年一次的Sports Day会雷打不动地在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以外,其他节日都只在幼儿园内庆祝。

每逢华人农历新年快来临的时候,幼儿园都会邀请我们家长入园与小朋友一起参加庆祝活动。活动当天,虽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势,但幼儿园里里外外挤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家长,热闹非凡。原本就空间狭小、拥挤不堪的教室里一下子塞了百十来号人,家长的说话声、小朋友的哭闹声、老师维持秩序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场热闹的交响曲。

记得那天,每一位老师的脸上都挂满了灿烂的笑容,分外耀眼,犹如炙热的阳光,烤得我不敢靠近。我挤过人群找了一个正对着我儿子班级的位子坐下来,儿子看到我来了开心地向我招手示意。

正当我兴奋不已地朝我儿子用力挥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远处一个熟悉的小身影正在一个老师的怀抱里不停地哭喊挣扎着。我仔细一看,那个哭泣的小男孩不是别人,正是我许久未见的CC。当时,我并不晓得他为何而哭,但时隔一年多的今天,我似乎明白了那哭声背后的真相。紧紧搂着CC的老师,看上去特别有爱也很有耐心。任凭CC如何哭闹和挣扎,老师全程都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耐烦和嫌弃,反而眉宇之间比以往更加平整和舒展,像刚被熨斗烫过了似的,笑容依旧,没有紧锁的眉头,更没有严肃的表情。

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和温馨。

一餐食、一瓢饮、一梦一醒之间,妹妹如今都长成了一个豆豆班的女汉子,哥哥也即将升入幼儿园大班。

感慨时间的流逝,一如往常任性霸道。

孩子们不再是昨天的他们,我们也不再是昨天的我们。

可,CC还是从前的那个CC——喜欢独处、偶尔躁动哭闹和自娱自乐的“站在彩虹桥上的小男孩”。

与往日略有不同的是,现在的CC不仅不用上课和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似乎又多了一项特权——从早晨正式入园开始就可以独享一个iPad,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绝对没有老师和小朋友会打扰他。每当我经过儿子的幼儿园透过窗子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都会伫立在窗前看一会儿。

记得刚刚结束的《特殊儿童》这门课的赵老师曾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三合一速溶咖啡里的咖啡粉、奶精和糖即使被混在一起,但它们依旧可以保持原有成分的味道和特色。用水冲泡的那一刻,三种成分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全纳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的确如此。

说了这么多关于CC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在只言片语中寻找到答案。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站在彩虹桥上的小精灵”,离我们并不遥远,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人近四十,真的比年轻的时候少了些轻狂和毒舌。

作为家长,我愿意相信幼儿园当初接收CC入学的初衷是善意、包容的,同时我也十分理解园方在具体实施“全纳教育”时所面临的艰辛和不易。但我个人却觉得园方不应该接收CC,不是因为我反对自己的儿子和自闭症患儿一起学习和生活,而是我认为CC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归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看似积极响应新加坡政府“全纳教育”号召的这间邻里幼儿园,只是在做简单的“一体化教学”,即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混班教学,仅此而已。就好比你将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弹珠放在一个漂亮的透明高脚杯里,无论你怎么努力,这些弹珠都无法融合。

反观我儿子所在的这间幼儿园,目前它根本没有创设或具备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软硬件环境和能力,无论从师资的人员配备还是个别教案的设计都没有实现“全纳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我所看到的,CC和其他两名特殊儿童在幼儿园的日常只是一个人在角落里“自娱自乐”。

就连“有教无类”的老师也视CC这样的小朋友为“异类”。岂不知,老师平时的态度和不经意的一个微表情和动作,会直接影响其他小朋友对CC的看法和行为。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此问题无解,我们也不得而知。

到底是老师自带“滤镜”、“为了其他小朋友好”才让CC在那“自娱自乐”,还是由于幼儿园的经费、人力不足所致,让老师分身无术、不得已而为之。

大家都知道,特殊儿童如果可以通过“全纳教育”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生活和学习,积极地参与到整体教学过程中,老师无条件的爱和关注、小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对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是非常巨大的。但如果只是将这些特殊儿童晾在一旁任他们“自由生长”,那么可想而知,即使过了若干年,这些特殊的孩子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光有情怀和梦想是不够的。

园方管理层应该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评估一下自身是否具备接收特殊儿童进行全纳教育的能力。如果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师资配备和硬件跟不上,园方管理层应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反应争取支持和协助。

稍有常识的家长都会知道,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在一起生活学习不会被传染和影响,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免疫力和生存能力,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游戏法则与这个世界协作和链接。

请用包容的心和温暖的笑容照亮每一个出现或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特殊儿童。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黑鱼之新加坡幼师长成记 精进之路 说说“新加坡幼儿园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