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良情绪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提到,人的情绪和过激行为通常由三种思维方式导致的:

一是恐怖化思维方式。在日常出现矛盾和问题是,不是想问题该怎样合理的解决,而是想“万一这样做,会怎么样?”

比如,一位在职老师在工作了几年后渐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份稳定的工作,于是和父母商量要辞职。父母极力反对,好不容易考上的老师怎么能说辞职就辞职呢?万一辞职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老了生活没有保障怎么办?

二是应该化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经常出现在老师和长辈身上。“你必须……”“你需要……”“你只有……才”这种思维让你的生活变得程序化,没有后退的余地。

比如,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稍大孩子的家长会马上制止自己的孩子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争抢,并劝说“他比你小,你必须让着他!”好像如果你不让着弟弟妹妹,你就不是好哥哥姐姐。

三是合理化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种顺从的感觉,对一切感到“无所谓”。

比如,后天就要考试了,有的学生会认为,复习不复习都改变不了结果,为何还要复习呢?这种心态类似逆来顺受的感觉。“天塌下来又能怎样?自有高个子顶着!”

我认为,单纯用以上三种中的一种情绪方式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只有合理地运用三种情绪,才可分解不良情绪中的“坏因子”!

比如,令人头疼的婆媳矛盾,当婆婆对儿媳无理取闹时,如果我们因为考虑“万一我顶撞她,会让我和老公的关系变得僵硬怎么办?”这样想的结果是,婆婆对你的变本加厉。所以,绝对的服从和忍让,并不能解决矛盾,甚至会使矛盾更激烈!

如果我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到合理合情的理由去说服她,必要时也要拿出气势来(有的婆婆耍起无赖来比无赖更无赖),也许会避免矛盾的再次发生。

而并不是因为她比我们年长就要处处忍让她、迁就她!人和人相处要有道德底线,在底线里的都好商量,超过底线就要适度维护自己的权益,既要“应该化”又要“合理化”。

千万不要别他人的情绪左右,更不要被别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控制情绪,也要适度释放情绪,用好情绪,去维护属于自己的权益!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不良情绪来了,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