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彼此的差异,如何解决冲突?

       婚姻生活中,再合拍的夫妻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能否包容彼此,要么看双方有多接纳,要么看双方有多会协商,通俗点讲,要么忍要么协商解决,说到“忍”,听起来很消极很无奈,我不赞同这样的“忍”。这里想说的“忍”是乐意地、愉快地接纳。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固然圆满,若做不到,也许还可以试试沟通。而沟通也是要讲究一定技巧的,否则会变成第二次争吵大战。

                                                                  先来说说接纳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了日本一对“最甜蜜老夫妇”的故事。在日本的春日井市,有一间田园木屋,住着90岁的修一和87岁的英子夫妇。他们在房前屋后种了180棵树、50多种水果以及70多种蔬菜。两人结婚65年,几乎没吵过架。导演伏原健之将他们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人性果实》后,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婚姻这么幸福,一定是有很多共同之处吧。然而,事实正相反,两人有着很迥异的喜好和习惯。

       例如,修一最爱吃土豆,英子却一看到土豆就饱了。可是英子依然变着花样为修一做各种有土豆的菜。修一爱吃传统日式早餐,英子却爱吃西式早餐,于是英子每天都做两种早餐,这样他们各自可以吃到自己喜欢的早餐。修一不喜欢吃青菜,英子并不逼他,但会想办法将菜榨成汁,味道和色彩日日变换。

       同样地,修一也从不尝试改变英子。英子做事粗心,记性不好,常忘关煤气和水龙头,修一不怪她,却会留言给英子提醒她“煤气开着呢,别忘了”,“洗衣机正在洗衣服,别忘了”。英子喜欢买各种餐具,尽管家里已有很多种,下次看到喜欢的还会买,修一总是说:“买吧。”

      英子感慨地说:“修一从来没有干涉过我的自由,现在回想起来, 我想做什么,想买什么,他都由着我。这,很难得。”而修一面对英子的缺点时这样说:“她就是这样的人,我娶她的时候就知道啊。”

      这种接纳,不是因为一时半会的好心情、不是因为力争压抑自己的愤怒而来的片刻容忍,而是真爱所在,所谓“爱一个人,就爱TA的全部”就是这个道理吧。而事实上,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对“理想伴侣”的期待,反而是专门盯紧对方身上的某个不足并无限放大再放大,对过往的恩爱与爱慕视而不见呢?缺少综合看待一个人的本领,就会将对方看成是两面人,只有“好的”和“坏的”之分,于是就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不公正的评价。

                                                                        再说说沟通

       如果我们无法像修一和英子那样包容对方,真的无法接受对方的某个特质,是不是就代表我们不爱对方呢?我觉得不是的。也许是我们本身的修为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换句话来说,我们也有自己的需要被满足。

      这周,我和先生两个人再次为买东西而动了气。之前为这样的事情吵过几次,也达成过约定,但效果甚微。周四那天我在做饭,他回家时照例拎着大包小裹进得门来。我看到他买了些粗粮、虾以及一些菜,甚至还有垃圾袋。我的心一沉,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满,因为我一直很不喜欢家里东西太多,而他却爱往家里买东西,即使家中库存尚足也会买。在我经历了克制-烦躁-压抑-冷静-斗争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后,最终还是没忍住去和正在吃饭的先生抱怨和唠叨,最终我们发生了争吵。

      可想而知,事情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还伤了和气,而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我没有包容一切的涵养,又不想用争吵或是冷战来处理。有更好的让我们彼此“看见”的办法吗?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客观描述所看到的事情。举个例子,一位妈妈抱怨她的女儿房间凌乱时,她可能会这样说:“她太懒了”,然而这不是观察,这是评判,是给人贴标签的一种做法。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她的衣服扔在了地上。”想像一下,当有人说“你真懒”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是怒火中烧,立即想要还击吧?但“你的衣服扔在了地上”可能会让你感觉好很多,因为这不是针对你这个人的评价,而只是客观描述了所见。

2,感受:用表达感受的词汇来描述你的感觉。一位大学生在抱怨他的室友令他反感的行为时描述他的感受,他说:“我感觉他这样做不对”,这也是评价而非感受。好多人会误以为用了“我感觉”就是在表达感受,其实这是想法。觉察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要有大量的感受词汇,还要能清楚地说出来。产生感受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有需要。这位大学生可以这样表达:“我的室友半夜听收音机,我感到很恼火”,“恼火”就是他的感受。

3,需要:触及自己及他人的内心才能够找到彼此的需要所在。在《用非暴力沟通解决冲突》一书中,有一位女士因为女儿不愿意打扫房间而感到烦恼,作者马歇尔问她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这位女士回答说“我需要她打扫房间”。然而这并不是她的需要,这是她对女儿的请求。这位女士的需要可能是“一个干净的房间”。

4,请求: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正向的可操作的语言来提出请求,即,提出你希望他人去做的,而不是“不希望”他人做的。要向对方提出一个具体的行动,希望他们做什么。一位老师在学了非暴力沟通后在班级里对一直敲书的男孩说:“你可以别再敲书了吗?”那位男孩转而开始敲他的课桌了。以上面那位母亲为例,她要先搞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才能明确地向女儿提出请求。她的需要是房间的美感和秩序感,那么她可以这样告诉女儿:“希望女儿铺好床,把要洗的衣服放进洗衣篮里。”需要注意的是,表达请求时不要让对方听成这是要求。因为要求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形式。

结合我和先生闹矛盾的经历,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可以试着这样表达:

       看到你买了三斤虾、三包垃圾袋(观察),我感到有些烦躁和恼火(感受),因为我需要家里的东西少而精(需要),我希望下次你再买东西时可以在不确定家里是否有存货的情况下打电话问问我(请求)。通过这样的表达,我自己的怒火已经熄灭了一半了,又怎么会激起另外一个人的恼怒呢?同时他也会清晰地知道我的需要和希望。如果我愿意,我还可以试着站在先生的角度去了解他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夫妻也好,同事也罢,只要有人际关系的地方,都可以既有包容又有非暴力沟通,有了这样的应对方式,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由此引申一下,向内观,与自己相处的时候,不论是包容自己还是和自己非暴力沟通一下,都会滋养自己,甚至疗愈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彼此的差异,如何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