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有的人30岁就死了?3点让机遇不再错失,实现向上生长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甚至消极的情绪中,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几乎没有什么收获,以至于懈怠、停滞不前,又或者一直在走弯路。

究其本质,实则是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的朋友小A,是个十分勤奋的人,报了很多的班充电学习,但是最近他很苦恼,也有点自暴自弃,为什么自己在职场中仍处于劣势?

九边在《向上生长》写道:当你具备了“向上生长”的能力,才能化解人生的各种困境。

什么是向上生长呢?九边认为,向上生长是指能悉数梳理难题,直击问题本质,不断提高自己,能解决各种难题,让选择变得精选,让机遇不再错失,成为一个能不断突破自己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抓住每一个出现的机会,拥有一条一路向前的人生之路呢?

持续不断地学习,积累-精进-进阶

网上有句话说:有的人30岁就死了。事实上,这是不少人的现状,他们玩手机可以一连好几个小时,打游戏可以专心致志,但是让他们看书就跟要他命似的。

他们习惯于安于现状,不再接受新信息、新挑战,自以为什么都懂了;又或者是,他们觉得就算努力了也反正学不会,就不再学习了。

结果就像不再添柴火的火堆,他们会消耗完现有的知识存量,止步不前。反之,如果不断地往里加柴火,火就会越烧越旺。

学习就是如此。因为,学习本身就依赖于我们所积累的知识的规模。

当你学习了基础知识,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学得就会越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遇到问题,你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效果就显现了。就如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日积月累,必有所成。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你看很多书,比如一年看100本书。

而是如果你能在一定时间内,吃透几本经典的书,亦或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稳扎实打地打好基础,做好积累;然后一点一点填充整体知识框架,让知识相互碰撞,激活更多链接,不断精进;同时提升层级,不断进阶,才能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

也许此时的你拖延、懒惰,但是你想要改变自己,不如从每天的一个小目标开始,就如九边在《向上生长》中所写的:“我每天强制要求自己一定要看两页书,看完两页再干别的,就这样,每天都能抢到看书的‘时间片’。”

当你一旦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那么一切就都有了可能。

奖励自己,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

在很多人眼中,学习是一件无趣的事,尤其是逼迫自己去学习。

而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不是那些只会让自己痛苦学习的人,而是能巧妙运用奖励机制,从而让自己获得持续不断动力的人。

但是,对于奖励机制,不少人存有认知误区:一是坚持了两三天,就给自己奖励; 二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奖励自己超额的东西;三是为了奖励,敷衍了事的学习。

比如你给自己定下看完一本书就吃一顿大餐,那么你很有可能不认真看书,而是随便翻翻做做样子,然后对自己说:我已经看完书了,现在到了兑现奖励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奖励实际上是无效的,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罢了。

好的奖励机制是一定可以度量的,有反馈的,有确定性的,即达成什么结果才给什么奖励。比如你把每天看两页书的目标坚持了一个月,就适合的奖励一下自己,如奖励自己五十元,而不是奖励自己来个七天七夜的国外游。

在《向上生长》中,作者九边认为:“最有效的奖励叫随机奖励。”我们都玩过这样的游戏,很多宝物掉落都是随机的,这种现象很容易让我们沉迷其中。同理,学习的奖励机制也可以如此。至于如何把握这个度,还需要自己多琢磨。

另一个则是自己对自己的激励。比如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上半年看完50本书,就奖励自己一个平板。好在,我现在已经看完48本,奖励已是囊中之物。

当你把每天一个微小的习惯,如学习,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下意识动作。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你之前可能并不了解自己,因为你也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客观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出发

都说我们的一生会有三次妥协:一次是意识到父母的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的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的普通。

事实上,就如九边所说,普通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属性。这和我们能做成什么事、能做成多大事,关系并不大,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普普通通的训练达成很高的水平。

反之,如果高估自己,可能会很容易忽略一些本可以做好的事,结果一事无成。

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希望自己能一口气吃成胖子。而要学会在某个领域投入有效的时间和精力,一点点从舒适区向外扩张,你的能力圈会从舒适圈变成训练区再到挑战区。

当你不断地把之前的训练区就会变成舒适区,你就能见到自己的成长,比如在某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平。

所以,承认自己的普通吧。当你客观认识自己,才能选对正确的路。

写在最后

九边在《向上生长》这本书中,阐述了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困惑、难题,然后逐个进行深层分析,从而告诉你如何精准选择。

其中有些观点或许不能让你耳目一新,但是能给你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让你再认同不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有的人30岁就死了?3点让机遇不再错失,实现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