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笔记6|是很多年前就说了这些书的

大约是7年前,有一朋友问我,儿子读一年级了,想读一读经典的书,建议开始读哪一本。

我说《四书》《诗经》《声律启蒙》《道德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想读哪一本都可以。

她又问怎么读,我说开始读就行了。她问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怎么办,会不会教错了声调,影响孩子的发音。我说没关系,我女儿的很多书都是她外公外公教的,他们一口家乡话,孩子听得懂,语文课也不会朗读错。

她再问,孩子不懂意思有用吗?她问我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哇。我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孩子小记忆力好,多读经典,背好的诗词,大了自然会懂。自己不知道意思可以去查一查,网上搜索一下,或者买书,借书,或者请教别人。如果真想知道意思,就有办法可以查到。

7年以后,在一起聚会上,又见到了这位朋友,聊天得知她儿子上了八年级,她跟我说,现在初中学业太紧张了,语文的文言文比重越来越大了,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可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也提高不了,不爱读书,一写作文就犯愁,怎么办。她问我该读什么书呢。

我又说了一遍,《四书》《诗经》《声律启蒙》《道德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想读哪一本都可以。要不,青春校园小说也可以看一看,贴近少年的生活。现当代作家的书也可以读一读,都是指定中学生的必读书目。

她说,《四书》很长很难,《诗经》很多字不认识,《声律启蒙》现在读有用吗,《道德经》看不懂呀。孩子功课太紧张,也就能读几首诗词吧。书也买来一堆了,儿子不读,说没意思。

我说,能多几首诗词也是好的,总比看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打游戏好吧。

她说是的,可坚持读两次,读几首就放弃了,很难坚持下去。我说作为父母那就言传身教,和他一起读吧。

如果没有读,那还是觉得不重要,不着急。我是这样认为的。或者大家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想着今天读一句,明天会写作文,这个月读了一本书,下个月下笔如有神,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与这位相交不深的妈妈平日里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也得知她特别注重英语的学习,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报名英语俱乐部,英语夏令营,出国游等。

英语不是不重要,英语很重要。在八年级的时候她还请了英语老师教孩子读英文的莎士比亚,这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有的时候我就很纳闷,在周围都说着普通话的环境里,语文学不好,难道就可以读懂莎士比亚了吗。

对于别人如何养育小孩,教育子女,外人终究是不好说什么的。每次想起就会感到非常遗憾。

记得余世存老师说过: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年轻人,尚年轻,看似一切还来得及。对于已经不年轻的为人父母者呢,因为孩子的学业,家庭的变化,事业的波动等不安定因素,难免焦虑惶恐。又有谁来真正辅导,教育父母的成长呢。对大多数人来说,终身学习是个人生大课题,更是个难题。

前些日子特别有感触,一位认识三五年的朋友,关系还不错。见面聊起家长里短的琐事,她言语里流露出对婆婆和先生的不满。之前偶尔也了解了大致状况。

改变别人那是不太可能的,我就建议她读读书吧,寻求下心灵净土也好。每天太多时间去关注那么些化妆品,时装,包包,鞋子的,太浪费精力了。

她发誓“洗心革面”,决定不再买买买,开始读书。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她沉沦在书的海洋里了。有一天白天上班的时候她发微信跟我说,怎么以前就没发现书那么好看呢,以前的我都干什么去了,白白浪费了青春大好年华。她说她在读《道德经》,还买了《周易》回来,要去喜马拉雅找听解读经典的节目。

我说在去年的时候你就问我读什么书,还记不记得了,还跟你推荐了几本书,你很淡漠的样子,我就没再继续说服你读书,怕你烦。

她笑着说,那时候真没感觉,是缘分没到,也是我愚钝吧。我问她为何下定决心“重新做人”。她说当我看着堆积如山的衣服导致关不上大衣橱了,几百双鞋子换来换去的烦了,大大小小的包包也放不下了,围巾一抽屉一抽屉的乱糟糟……忽然觉得好空虚。

我开玩笑说你是觉得繁华世界都是梦幻泡影,还是万水千山走遍风景都看透呢。

两个原因都有吧。好像每个人都在等候一种一种“缘”,也就是某个条件来促使和激发自己读书,特别是去读看似枯燥的经典。其实那不是枯燥,是因为我们看不懂,领悟不了其妙处,所以总是与好的经典的书籍擦身而过。

在我看来,遇到好的书,特别是经典作品,不要怀疑,就是要相信它,相信它之所以流传那么久,被那么多人推崇,选择读不会错。

接下来的就是坚持。古老的《诗经》里就有诗句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就是凡事都有开始,但大多是不了了之,没有结果。用以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对现代的人来说,顶顶重要的就是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记住你在三四月份做事,八九月自会有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经典笔记6|是很多年前就说了这些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