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之一

孔子“因材施教”之一

——从子夏和子张所学交友之道看孔子的因材施教

陈建军

《论语·子张篇》是在孔老夫子去世后,其弟子门人所记所行。其第3章这样记载: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友。子张说:“子夏是怎样说的呢?”回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相交,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老师讲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赞美善人,也同情能力弱的人。如果我是大贤人,那我对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那人家就会拒绝我,我还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子夏和子张都是孔老夫子的学生,所学交友之道也都是孔子所传授,之所以不同,大概就是因为老夫子“因材施教”吧。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曾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师”就是子张,就是那位直接向老师学习“干禄”的那位。子张的缺点是“过”,他心高气傲,待人苛刻,做事常常超过一定的度,因而孔子教他要“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要他“既能尊敬贤人,也能容纳众人;既要赞美善人,也要同情能力弱的人。”这也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思想。

“商”就是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是“文学”较好的弟子,也是继承孔子学说继续传道受业解惑的那位。子夏的缺点是“不及”,他谨小慎微,待人宽厚,做事常常达不到一定的度,因而孔子教他要“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也是孔子“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语·季氏》),对“损者”应当拒绝,而不可与之交往的思想。

孔子教育学生,往往能够针对被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学识特点,尤其是其缺点、弱点和不足,对同样的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我们学习《论语》,则要领会其实质,把握其要领,融会贯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犯“盲人摸象”,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错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因材施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