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挑战第4天】教育信仰,育人育己

        记得我在中考前,我们中学进行了模拟考,模拟考同时也是直升学校高中部的升学考试。那一次模拟考我考得很好,语文上了140分。学校为了留住优质生源,让本校成绩比较好的初中生高中也在本校读,就召集了家长开会,说是要把全校最优质的师资力量组建成高中重点班,于是我就进去读高中了。因为高中重点班是理科,几乎也没有怎么纠结,在文理分流的时候我也就留在了本班,继续读理科。所以我高中班里的同学都是曾经初中年级排名的佼佼者。

        可是吧,文理分科之后,我就有偏科的迹象了,并且愈演愈烈,戏剧的是我在理科班里偏科还往文科偏——语文和英语几乎不怎么花心力,上课跟喝茶似的很愉快,而数理化花再多心力似乎也没有长进。如果这个班是全校的凤凰班的话,我就是凤凰的尾巴。拿我班主任调侃戏谑的原话来说:“你除了语文英语,其他都是歪场合”,我相信他是在鼓励我。可是高中三年理科都是伴随着我的噩梦。面对着班级里那么多理科好的同学,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后进生”的心态——敏感、自我怀疑、习得性无助,甚至包括现在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似乎总比别人笨一点。那个时候,怎么会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老师呢?现在看到班级里一些学不进去、渴望被大伙认同的孩子,我也会告诉自己:

        我曾经也是他,他和我一样,有可能在以后也会变成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样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用跟别人比,跟昨天的自己比就好了——这是我现阶段形成的教育信仰之一。

        大学对应学的也就是理科的专业,学的科目类似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这种。实在学不进去的时候就背单词,背到后面考了高中英语的教资。然后听说教资的公共科目两年内成绩都有用,利用有效的公共科目考了一门学科还可以考另一学科,于是又考了一门高中语文教资。也还好考了,人生轨迹渐渐才有了如今的走向。连好多校友第一眼见了我都以为我是川音或者师范文学院来串门的。无奈的同时还有些窃喜,或许我本来就应该属于它们。

        现在想来,当时学不进力学就背单词的我就像是如今听不进课就看课外书的孩子。有过无数“如果当初”的想法。如果当初选文科,如果当初学师范,是不是到现在我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身份呢?当然,这样的如果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谁也回不到过去,曾经的选择也只能作为以后人生选择的参考,作为教育孩子做自我规划的参考:

      不同孩子对不同的学科敏感度或许真的不同。当然这跟孩子本应该全面发展也不冲突。重要的是:孩子一定要学会研究自己的优势所在,禀赋所在,老师也要帮助他们研究并且给予适当的启发——这是我现阶段形成的教育信仰之二。

        宁姐那天做培训的时候说了知道与不知道的几种情况: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最后一种情况“不知道自己知道”境界最高,或许也最难。原本自己知道、可以被挖掘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就太可惜了,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这种情况转化成“知道自己知道”,帮自己转化,帮学生转化。

        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认知的边界,思维的边界,身体极限的边界——“为最大发展负责”,才能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10号挑战第4天】教育信仰,育人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