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和稀泥的人,在职场中才能笑到最后?

和稀泥,这是一个在职场中又敏感又遭人非议的一个词汇,这种和稀泥行为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已发展了几千年,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因为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较真的人往往很难最终取得胜利,乃至今日今时,不和稀泥的人已经很难生存了。


 回看历史上善于和稀泥的人物,非申时行莫属。万历御宇时的内阁首辅,由于“国本”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闹僵,常年罢工。申时行以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为鉴,且深知无力改变政治现状,于是常年游走与皇帝和朝臣之间,打圆场,说好话,大和稀泥。申在任虽无太大建树,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也有史学家认为申时行应对国家的沉沦负一定责任,然而即使一代改革家的张居正亦无法力挽狂澜,更何况他人?

和稀泥,纵观各朝各代,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现代职场中也频频再现,杨某毕业于名校,在学校里那可是一个爱智求真的好青年,凡事追求尽善尽美,人际关系处理上力求纯粹真诚,但自从毕业后进入职场以来,学会了周旋、平衡、看大势而定,具体说,是从前辈血的教训中汲取了很多适用于当下的行事准则,当然也跟自己平日善于观察人和事的功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在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顺应它并伺机正确行事,或许真的是明智之举。

记得有一次,领导布置了一项工作,而员工们均觉得那项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特别是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公司不具备完成的资源条件,作为主管的杨某,一方面也没有直言相告领导这项工作做不了,另一方面,跟员工交代的时候,也完全是按照领导意思传达了,这里最为关键的是,领导这个人经常会在交代完工作后,自己后来就忘了,或者过一段时间,发现当时交代的那个工作有问题,又要重新考量,所以杨某在看穿这一切的本质之后,就采取了以上和稀泥策略,既不当面否定领导,又不在员工跟前揭穿这一切,自始自终保全了领导颜面,也保全了自身,从第三者角度看,这种做法或许是最佳选择,不是吗?

其实,和稀泥并非一定是个贬义词。什么时候可以和稀泥呢? 就我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里,在待人接物上,在处理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时,很多时候,“和稀泥思维”的确是对中庸哲学的一个很好的阐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那天下就没好人了。至于治国,政治纠纷,很多时候不得不和稀泥,这也是看透大势背景下的无奈之举,权衡之计。

 所以说,和稀泥更多的是一种与现有体制和谐共处的一种权宜之计,因为现有体制不是由一个人主宰说了算的,它是由千千万万的你我他共建起来的自然而然的、微妙的、相对平衡的一种合作环境,只有先适应它,才能谈得上改造它。如果凭一时之气拼一个你死我活,除了勉强得到一个“宁为玉锁不为瓦全”的悲壮赞歌,于现实而言,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又有几人能逆势胜出?

当然,如果一直和稀泥,并以此为乐,甚至将其作为人生信条,那就可悲了,如上所述,和稀泥只能作为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权宜之计,如果一直和下去,那就是游戏人生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三观不正了。

 孔子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诚然,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世界,而不是一味地顺应,苹果教父乔布斯也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如同当下励志名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红与黑(zhichanghongyuhei)

你可能感兴趣的:(擅长和稀泥的人,在职场中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