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十次赶考,十次落第。长相奇丑、才华横溢的唐朝段子手

或许印象中的才子都是风流倜傥、气宇轩昂的,但是罗隐却截然不同,他不仅长得丑,而且丑得出奇,但是他却才华横溢,吟诗作赋无所不精。

即便如此,他仍然改变不了“十上不第”的命运。

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金榜题名,然而上天似乎在跟他开玩笑,连续十次落第,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全花在了科举上,可最终仍是铩羽而归。

虽然他出众的才学为他赢得了名声,但是他耿直的性格却为他的人生埋下了苦果,他在应试时辛辣的讽刺更让他名落孙山。

他的狂妄让他离官场越来越远,即便宰相郑畋(tián)和李蔚赏识他又如何?他仍然被孤立起来,就算考多少次也没有用。

那是一个礼法森严的时代,需要谦逊和虚心,而不是狂妄自大。

科举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不管他怎么努力,也只能站在山脚下空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唐朝日益衰落,朝政日益腐败,科举沦为官家子弟的游戏,用人唯亲,而不是真才实学。心有不甘的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那是一个糜烂的社会,很多不劳而获、无真才实学的人,手握重权;而辛勤劳动的人却不能享受自己的成果,只是喂饱了那些蛀虫。

这是他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久试不中、壮志未酬的一种反思和讽刺。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久试不中,他安慰自己,不要患得患失,既是自白,又是劝世。

他在劝解世人凡事别较真,也是在劝解自己。

面对官场的黑暗,他心中有怨,却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贫困潦倒最终改变了他的态度。十次落地之后,他终于死心,放弃了科考。

《赠妓云英》

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当年,罗隐赶赴科举时只是一名寒士。在钟陵县遇到了一个颇有才情的歌妓,云英。

他们彼此仰慕,相谈甚欢。

但好景不长,他要赴京赶考,她只能以酒饯行。

然而一晃十二年过去了,他屡试不中,再次途经钟陵时,与云英不期而遇。

云英惊诧地看着他:“怎么你还是布衣?”

罗隐那句“我未成名君未嫁”顿时让她热泪盈眶,她未脱离风尘,他仍然一介布衣。他们无力改变那“不如人”的生活现状,只能继续艰苦奋斗。

谁也不知这其中有多少辛酸,又有多少眼泪。他渴望及第,改变窘迫的生活;她渴望脱离乐籍,成为一名自由人,然而这对他们来说都太难了。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科举像是一根刺,死死地扎进罗隐的心里。

他用黄河无法澄清来比喻科举的虚伪,那官场就像黄河之水一样污浊,就算把阿胶全部倒进去又如何,仍然是污浊不堪,仍然“天意固难明”。

他暗指中举的士子暗地里与王公贵族、朝中大臣相互勾结,谋取利益。或许要等到黄河细小得像衣带那样时,才肯放手。

如果想要入仕,经权贵引荐,便能扶摇直上,还需要真才实学干什么?

他想要看到政治清明,就像想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是不可能等到了。

或许是他真的看透了,又或者是黄巢起义,让他感到王朝不复,于是他放弃科举,在九华山隐居起来。直到五十五岁时,才回到家乡。

罗隐的才学终于得到吴越王钱镠(liú)的赏识,他终于圆了仕途梦。

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不是之前的唐王朝了,它如垂死挣扎的病人,进行中最后的抗争,但一切都是徒劳的。

他看到唐王朝的覆灭,那个让他又恨又爱的王朝,终于不复存在。而他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罗隐一生贫困潦倒,像乞丐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里挣扎,不阿谀奉承,勇敢地为百姓发声,却换来十次落第。

可是就算是乞丐又如何?保持本心才是人生的财富。他做到了,甚至为此付出了一生。

看更多的诗人故事,欢迎点赞、留言、转发+关注小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隐,十次赶考,十次落第。长相奇丑、才华横溢的唐朝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