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河向上

      带着对波士顿春天的极大向往回来,没想到遇到的是春季的大风雪。和我们形容春天的“春寒料峭”有很大不同,波士顿的春寒是润湿的,看着是雪,却充满了雨的气息。风虽然也不是“杨柳风”,但也完全没了冬天的凌厉。树开始有新生的芽,花却少见,一般只有几株孤零零的风信子和郁金香,开在怎么看着都凋败零落的院子里。北京的春天来得总是迅猛,感觉几场春风过去,到处都是鲜花绿柳。心心念念地想看清华那一园牡丹,还有朋友小院里的铁线莲,可惜这个春天都无缘得见了。

      波士顿的夏、秋和冬都经历过,唯独没见过春天。想了想,与其空想北京的春,不如出去踏青,看看波士顿的春天如何。终于赶上个风和日丽的天儿,毫不犹豫出发。第一站,就是去查尔斯河。波士顿地区其实很小,估计每次看到的河都是查尔斯河的一段。这次就去离自己最近的一段,走路20分钟可达。

图片发自App

      几年前来波士顿的时候,只认得剑桥附近的查尔斯河。河上常有人划船,不是游船,是运动的那种。河边有跑步的人,还有人就在河边的草地上旁若无人地躺下来晒太阳。那时正是工作上比较胶着的时期,坐在河边的躺椅上,真的是徒有羡鱼情。感觉人家的放松是人家的,自己的紧张是自己的。尽管阳光普照,照别人也照自己,可是觉得内心里的紧张挥之不去,那样的蓝天白云和惬意人生,自己只是个旁观者。

      这一段的查尔斯河确实没有剑桥那一代秀美,两岸也没有哈佛那样有历史风情的所在,只是蜿蜒向前。走了一个多小时以后,辨认一下方向,感觉基本是向东。那么理论上,如果可以一直走下去,就可以到达剑桥。以前有段时间热爱徒步,觉得这个路线应该是徒步的极佳路线,在google map上查了一下,往返应该在4-5小时之间。如果装备合适,这个距离徒步是比较舒服的。但是这次不行,踏青改徒步,是要付出代价的。阳光明媚,沿河蜿蜒向前,河里还是有人划船,河边还是有人跑步,一切似乎不曾改变。从同一河边经过,才看到自己从那个如火如荼的状态中,走到了今天,只是很认真地踏青和计划一个徒步路线的今天。

图片发自App

      这次回国,包括回来以后,和朋友们交流得很多。记得小时候写作文,一写到关于母亲,就有一个高频词——含辛茹苦。中国式的母爱常常和牺牲精神密不可分。其实,如果仔细去看我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其中有相当部分强调了吃苦,什么“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之类的。既然工作、生活都那么艰苦了,做母亲当然更是艰苦。不知道是否受了这一影响,确实有那种牺牲自己要成全孩子的妈妈。我始终对这个逻辑深表怀疑。一个人如果不能成全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全别人?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曾快乐,又有什么能力去让别人快乐?在《家》、《春》、《秋》中的觉新,一个努力为大家庭做出牺牲的人,那种悲惨如影随形,又有谁是被他的牺牲成全?

      在孩子的留学生涯中,可能会有一个角色——陪读家长,当然更多的是陪读妈妈。“陪读”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家长在这个词汇中充满了被动牺牲的意味。客观上,确实是家长放下了手头的工作,确实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确实因为孩子的留学而来到了陌生的国度。我也认识一些和孩子一起在美国的妈妈,如果一定要我说,我觉得根本不是谁陪谁,其实对家长来说,一样是发现和成长之旅。如果在国内,都是熟悉的环境和逻辑,可能不会有这样一个角度让人反思,不只反思关于教育,更多地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前开玩笑,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用自己的逻辑很难看清自己,更难改变。当和孩子一起来到陌生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得不接触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一切就成为可能。新的逻辑会让人深思,去质疑本以为天经地义的部分。真的一个个想过去,发现我们认为是真理的,也不怎么禁得起推敲。如果一定要用“陪读”这个词汇,那么这可能是“陪读”生涯中绕不过去的一课。你不可能在一个陌生的社会体系中只学会基本生活技能,而在思想上保持如如不动。那些在你身边的人,在你身边发生的事,不可能一点都不触动你。就如同看电影,大幕拉开,你终将随着剧情,欢喜或落泪。

      由于之前上课的关系,还真的见过一些妈妈,有中国的,也有日本和韩国的。在她们身上,见到令自己特别感动的一幕又一幕。她们来美国的背景不同,有全家过来的,也有只是陪孩子过来的。她们面对过很多困难,首先是语言,还有文化,还有对家乡的诸多牵挂。但是,她们是如此勇敢,她们有很多对人生、教育、社会现象的思考,尽管大家的角度和结论不同,却可以看到那个同一的追寻的路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一个“陪读”可以概括的。有些妈妈觉得要陪孩子来美国读书,是一件悲壮和充满自我牺牲的事。其实,真的只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路径和旅程。如果一定要用荆棘路来暗示自己,那么不妨心安理得地认为:人生的成长之路本来就是光荣荆棘路。

      查尔斯河一路向前,流过普普通通的Watertown,也流过遐迩闻名的剑桥。忽然特别渴望就这样走到剑桥,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下子就看到哈佛,看到MIT,看到流连忘返的哈佛广场。每一个城市里,或者都藏着一个自己不曾发现的自我,那个答案一点点揭晓,让自己有机会看到自己不同的样子。“Life is an adventure.” 

你可能感兴趣的:(查尔斯河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