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看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与人生》,现在已经阅读过半。
今天读到第十四章:孔子(二):成功没有捷径。
里面谈到,读书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方法,以及对读书方法的解读,让我有很大的感触。
想想自己之前的三十多年的人生,完全没有认识到正确读书的重要性。
有时兴起,觉得该读书了,可是读过几本后,发现生活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之后几天不读书,又回到呆滞与迷茫的状态。
现在想想,是读书方法不对,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傅先生说:
“人有理性,可以借由学习与思考,增广见闻、懂得道理,再引发具体的行动,使人生无怨无悔。”
而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于成长方法与读书方法,也早就给出了指导。
首先是“好学”。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意思是,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吕氏春秋》里也有关于好学的记载:有一个人,名叫宁越,年少时家里贫寒,十五岁就开始做别人家的佣人,每天辛苦劳作,心里想,如果一辈子都这样度过不是很可悲吗?
他请教高人,受到指点——如果努力求学的话,可以改善未来。
于是他开始不眠不休地读书,到三十岁成为受人敬重的学者,人生也从此有了改观。
好学确实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每天从网上看到各种信息,增加了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不也是好学的体现吗?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岩石》一诗写道:“我们在知识中失落的智慧,到哪里去了?我们在信息中失落的知识,到哪里去了?”
信息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多想无益,还不如像孔子一样,翻开书本学习。
这时的学习才特别值得深思,使书中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得。
再看《论语·述而》中所写“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与人讨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反常的事使人迷惑,勇力的事使人忘德,悖乱的事使人不安,神异的事使人妄想。
“怪、力、乱、神”的新闻说多了听多了,难免人心惶惶,惶惶度日,浪费大好光阴。
其次是“深思”。
书中写:
“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别人提供的材料,即使全部记下来也未必用得上。因此,主观上进行反省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这跟现在一直提倡的读书方法,不谋而合。
读死书是不可取的,读完就会忘。
只有从书中提取出让自己最有感触的内容,经思考后写出读书笔记或书评,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为生活所用。
读完一本书,哪怕只提取出其中的一个知识点为己所用,那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美国一所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暑假之后一个月,大学紧急召回各班第一名的同学,用暑假前的期末考试题目,让这些学生再考一次,结果没有一人及格。
这正是“学而不思”的后果。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谈到教育时说:
“直到课本遗失、笔记焚毁,为准备考试而记忆于心的细目全都忘了,此时你所学的对你才真正有用。”
深思正是其中的关键。
最后是“力行”。
知识与德行携手并进,是儒家学说的鲜明标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于学到的好的知识,要身体力行,变成自己的认知,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获得理想的生活方式。
《论语·颜渊》里曾子有一句话总结的很好,他说: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意思是君子以谈文论艺来与朋友相聚,再以这样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走上人生正途。
这个“朋友”,可以是仁友,也可以是好的书籍,毕竟,每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跟作者聊天一样。
总结
多读书,读好书,并且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知,这样才是正确又高效的进步方法。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都证明了这种方法的高效,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相信,并且付诸行动,相信一定可以收获一个理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