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和预见性认知

今日阅读 《好好学习》

286----307

如何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让知道可以成为做到?答案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所谓刻意练习,不是说我们像做练习题一样,对同一类问题不停地记忆。恰恰相反,刻意练习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复: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资料,留心其中涉及的不同场景和技术解释,自己慢慢地积累,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理性思考往往是按照“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参照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里的这种模式来进行掌握临界知识的刻意练习,更好地构建我们的预见性认知。

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地持续练习——例如做品牌命名,学习“如何品牌命名”或者“品牌命名的方法与原则”,这些都是具体工作场景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在提升技术效率而不会提升认知效率。关键是要学习别的高手对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比如就同一个问题,小马宋就曾经说过,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

当年他在广告公司工作,和同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的作品从网上全部下载下来,一共是20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然后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了10个PPT。而小马宋老师则把这20000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看完这些创意后,他发现其实市面上大部分广告,创意方法都是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同时,他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抄写了一遍,大部分经典的文案他都能背诵下来或者能够复述。这样的积累让他在写文案的时候就有了各种不同题材和思路,而他个人也在从事广告的6年间每天保持着阅读10个以上广告案例的习惯,也造就了他在行业内的地位。

成甲老师也是每天坚持1~3小时的反思晨修,再加上每天高强度的思考和阅读,才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看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越来越容易直指要害,反思问题才能让别人觉得深刻。总结出来就是:认知能力提升的背后,偷不得一点懒。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无非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在《异类》中,作者格拉德威尔讲述了自己母亲和外婆的故事,一个讲述由于一个决定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的故事。故事也带给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艰难的处境,饱读诗书的父亲给出的回答是“我们的钱不够”,而母亲的选择是“不惜代价实现它”?在困难的情境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对此,我们通常的解释是:性格差异。但是事实是:我们的决策大部分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正如故事中相较乔伊丝的父亲而言,在是否更果敢地送女儿上学这件事上,母亲似乎比父亲更具有预见性。尽管这个预见性可能来自直觉或爱,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如果一个人具备“预见性认知”的能力,那他的优势就要大得多。预见性认知有重要规律:如果你能够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发展规律,就会比看待同一个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意练习和预见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