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文学与教育心理学两个方面看文学创作的条件与过程(随笔)

摘要:

图一 从文学的角度看创作的三大必要条件;

图二、三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写作过程。



一.1之前认为创作的来源离不开“痛苦”,而文学概论却指出“从根本上,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明显前者唯心,后者则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角立场予以看待。显然我之前的想法完全错误。因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而心理世界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换一种说法就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基础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一.2.创作时的“世界观”则影响着作者的艺术观、创作原则与创作道路,并且决定着作者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走得远还是半路“夭折”? ……所以,好的世界观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它使创作反映出生活的内在必然性,获得符合生活实际和艺术规律的审美标准。


一.3艺术(文学属于文艺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不单单只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与“模仿”。这是因为社会生活需要通过艺术技巧才能使之具有审美意蕴,而艺术本身来源于社会生活; 并且在艺术技巧的选择中融入了人的审美标准,因而文学绝不是简单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复制”——换句话说,艺术技巧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


二.从教育心理学上看,写作过程有三大阶段,即构思、表达、查看与修改。在完整的创作过程中,三个阶段中头脑用于生成信息、组织信息、表达、查看与修改的时间是不同的。

三. 如果此时头脑在构思,那么用于生成信息的时间占80%; 如果此时头脑在意识表达,那么用于组织信息的时间占70%;如果此时头脑在查看与修改,那么用于外向型表达的时间占75%(第三点不太理解)。

联立以上一二三点,一一对应且综合以上两个学科,我认为:

如果说一个作者的生活阅历与文化积累比较丰富,那么其在构思时所用于生成信息的时间将比常人短,;

如果说一个作者具有先进的世界观与审美观,那么其在内外型表达时所用的时间比常人短,并且质量高;

如果一个作者具有娴熟的艺术技巧,那么其在用于查看与修改作品时所用时间也较常人短,并且效益高。

同时应该指出,这三个阶段具有相互作用,即会互相促进与互相共生,只是在头脑所用时间占比不同而已。以此,从文学与教育心理学两个角度思考,我们可以得出文学创作是个比较动态互逆、缜密的、既形象又抽象的思维活动。

参考资料:《文学概论》与《教育心理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比文学与教育心理学两个方面看文学创作的条件与过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