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面试知识点总结

java解释执行

我们开发的 Java 的源代码,首先通过 Javac 编译成为字节码(bytecode),然后,在运行时,通过 Java 虚拟机(JVM)内嵌的解释器将字节码转换成为最终的机器码。但是常见的 JVM,比如我们大多数情况使用的 Oracle JDK 提供的 Hotspot JVM,都提供了 JIT(Just-In-Time)编译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动态编译器,JIT 能够在运行时将热点代码编译成机器码,这种情况下部分热点代码就属于编译执行,而不是解释执行了。
程序从源代码到运行的三个阶段:编码——编译——运行——调试。Java在编译阶段则体现了跨平台的特点。编译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是将Java源代码转化成.CLASS文件字节码,这是第一次编译。.class文件就是可以到处运行的文件。然后Java字节码会被转化为目标机器代码,这是是由JVM来执行的,即Java的第二次编译。
“到处运行”的关键和前提就是JVM。因为在第二次编译中JVM起着关键作用。在可以运行Java虚拟机的地方都内含着一个JVM操作系统。从而使JAVA提供了各种不同平台上的虚拟机制,因此实现了“到处运行”的效果。需要强调的一点是,java并不是编译机制,而是解释机制。Java字节码的设计充分考虑了JIT这一即时编译方式,可以将字节码直接转化成高性能的本地机器码,这同样是虚拟机的一个构成部分。
AOT编译器: Java 9提供的直接将所有代码编译成机器码执行。

如何保证集合是线程安全的? ConcurrentHashMap如何实现高效地线程安全?

Hashtable 本身比较低效,因为它的实现基本就是将 put、get、size 等各种方法加上“synchronized”。简单来说,这就导致了所有并发操作都要竞争同一把锁,一个线程在进行同步操作时,其他线程只能等待,大大降低了并发操作的效率。

分离锁,也就是将内部进行分段(Segment),里面则是 HashEntry 的数组,和 HashMap 类似,哈希相同的条目也是以链表形式存放。

HashEntry 内部使用 volatile 的 value 字段来保证可见性,也利用了不可变对象的机制以改进利用 Unsafe 提供的底层能力,比如 volatile access,去直接完成部分操作,以最优化性能,毕竟 Unsafe 中的很多操作都是 JVM intrinsic 优化过的。


image.png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同步逻辑上,它使用的是 synchronized,而不是通常建议的 ReentrantLock 之类,这是为什么呢?现代 JDK 中,synchronized 已经被不断优化,可以不再过分担心性能差异,另外,相比于 ReentrantLock,它可以减少内存消耗,这是个非常大的优势。
与此同时,更多细节实现通过使用 Unsafe 进行了优化,例如 tabAt 就是直接利用 getObjectAcquire,避免间接调用的开销。

IO,NIO,AIO

首先,传统的 java.io 包,它基于流模型实现,提供了我们最熟知的一些 IO 功能,比如 File 抽象、输入输出流等。交互方式是同步、阻塞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读取输入流或者写入输出流时,在读、写动作完成之前,线程会一直阻塞在那里,它们之间的调用是可靠的线性顺序。
java.io 包的好处是代码比较简单、直观,缺点则是 IO 效率和扩展性存在局限性,容易成为应用性能的瓶颈。
第二,在 Java 1.4 中引入了 NIO 框架(java.nio 包),提供了 Channel、Selector、Buffer 等新的抽象,可以构建多路复用的、同步非阻塞 IO 程序,同时提供了更接近操作系统底层的高性能数据操作方式。
第三,在 Java 7 中,NIO 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也就是 NIO 2,引入了异步非阻塞 IO 方式,也有很多人叫它 AIO(Asynchronous IO)。异步 IO 操作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可以简单理解为,应用操作直接返回,而不会阻塞在那里,当后台处理完成,操作系统会通知相应线程进行后续工作。

ReentrantLock

ReentrantLock是Lock的实现类,是一个互斥的同步器,在多线程高竞争条件下,ReentrantLock比synchronized有更加优异的性能表现。

1 用法比较
Lock使用起来比较灵活,但是必须有释放锁的配合动作
Lock必须手动获取与释放锁,而synchronized不需要手动释放和开启锁
Lock只适用于代码块锁,而synchronized可用于修饰方法、代码块等

2 特性比较
ReentrantLock的优势体现在:
具备尝试非阻塞地获取锁的特性:当前线程尝试获取锁,如果这一时刻锁没有被其他线程获取到,则成功获取并持有锁
能被中断地获取锁的特性:与synchronized不同,获取到锁的线程能够响应中断,当获取到锁的线程被中断时,中断异常将会被抛出,同时锁会被释放
超时获取锁的特性: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获取锁;如果截止时间到了仍然无法获取锁,则返回

3 注意事项
在使用ReentrantLock类的时,一定要注意三点:
在finally中释放锁,目的是保证在获取锁之后,最终能够被释放
不要将获取锁的过程写在try块内,因为如果在获取锁时发生了异常,异常抛出的同时,也会导致锁无故被释放。
ReentrantLock提供了一个newCondition的方法,以便用户在同一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执行等待或唤醒的动作。

synchronized 底层如何实现

synchronized 代码块是由一对儿 monitorenter/monitorexit 指令实现的,Monitor 对象是同步的基本实现.单元.
在 Java 6 之前,Monitor 的实现完全是依靠操作系统内部的互斥锁,因为需要进行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所以同步操作是一个无差别的重量级操作。
现代的(Oracle)JDK 中,JVM 对此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进,提供了三种不同的 Monitor 实现,也就是常说的三种不同的锁:偏斜锁(Biased Locking)、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大大改进了其性能。
所谓锁的升级、降级,就是 JVM 优化 synchronized 运行的机制,当 JVM 检测到不同的竞争状况时,会自动切换到适合的锁实现,这种切换就是锁的升级、降级。

自旋锁

自旋锁:竞争锁的失败的线程,并不会真实的在操作系统层面挂起等待,而是JVM会让线程做几个空循环(基于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获得),在经过若干次循环后,如果可以获得锁,那么进入临界区,如果还不能获得锁,才会真实的将线程在操作系统层面进行挂起。

适用场景:自旋锁可以减少线程的阻塞,这对于锁竞争不激烈,且占用锁时间非常短的代码块来说,有较大的性能提升,因为自旋的消耗会小于线程阻塞挂起操作的消耗。
如果锁的竞争激烈,或者持有锁的线程需要长时间占用锁执行同步块,就不适合使用自旋锁了,因为自旋锁在获取锁前一直都是占用cpu做无用功,线程自旋的消耗大于线程阻塞挂起操作的消耗,造成cpu的浪费。

1.基于乐观情况下推荐使用,即锁竞争不强,锁等待时间不长的情况下推荐使用
2.单cpu无效,因为基于cas的轮询会占用cpu,导致无法做线程切换
3.轮询不产生上下文切换,如果可估计到睡眠的时间很长,用互斥锁更好

AQS

AQS是一个基于先进先出(FIFO)等待队列的实现阻塞锁和同步器的框架。AQS通过一个volatile int state变量来保存锁的状态。子类必须通过:
getState():获取当前的同步状态
setState(int newState):设置当前同步状态
compareAndSetState(int expect,int update):使用CAS设置当前状态,该方法能够保证状态设置的原子性。
三个方法修改获取锁的状态值state。

AQS中没有实现任何的同步接口,所以一般子类通过继承AQS以内部类的形式实现锁机制。一般通过继承AQS类实现同步器,通过getState、setState、compareAndSetState来监测状态,并重写以下方法:
tryAcquire():独占方式。尝试获取资源,成功则返回true,失败则返回false。
tryRelease():独占方式。尝试释放资源,成功则返回true,失败则返回false。
tryAcquireShared():共享方式。尝试获取资源。负数表示失败;0表示成功,但没有剩余可用资源;正数表示成功,且有剩余资源。
tryReleaseShared():共享方式。尝试释放资源,如果释放后允许唤醒后续等待结点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isHeldExclusively():该线程是否正在独占资源。只有用到condition才需要去实现它。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983812c8d01

image
MYSQL事务

一、事务的基本要素(ACID)

1、原子性(Atomicity):事务开始后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做完,要么全部不做,不可能停滞在中间环节。事务执行过程中出错,会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所有的操作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也就是说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化学中学过的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

2、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开始前和结束后,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没有被破坏 。比如A向B转账,不可能A扣了钱,B却没收到。

3、隔离性(Isolation):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事务请求同一数据,不同的事务之间彼此没有任何干扰。比如A正在从一张银行卡中取钱,在A取钱的过程结束前,B不能向这张卡转账。

4、持久性(Durability):事务完成后,事务对数据库的所有更新将被保存到数据库,不能回滚。

二、事务的并发问题

1、脏读:事务A读取了事务B更新的数据,然后B回滚操作,那么A读取到的数据是脏数据

2、不可重复读:事务 A 多次读取同一数据,事务 B 在事务A多次读取的过程中,对数据作了更新并提交,导致事务A多次读取同一数据时,结果 不一致。

3、幻读:系统管理员A将数据库中所有学生的成绩从具体分数改为ABCDE等级,但是系统管理员B就在这个时候插入了一条具体分数的记录,当系统管理员A改结束后发现还有一条记录没有改过来,就好像发生了幻觉一样,这就叫幻读。

小结:不可重复读的和幻读很容易混淆,不可重复读侧重于修改,幻读侧重于新增或删除。解决不可重复读的问题只需锁住满足条件的行,解决幻读需要锁表

事务隔离级别 脏读 不可重复读 幻读
读未提交(read-uncommitted) 是 是 是
不可重复读(read-committed) 否 是 是
可重复读(repeatable-read) 否 否 是
串行化(serializable) 否 否 否

https://www.cnblogs.com/huanongying/p/7021555.html

MVCC
https://blog.csdn.net/whoamiyang/article/details/51901888

Exception 和 Error

Exception 和 Error 都是继承了 Throwable 类,在 Java 中只有 Throwable 类型的实例才可以被抛出(throw)或者捕获(catch),它是异常处理机制的基本组成类型。
Exception 和 Error 体现了 Java 平台设计者对不同异常情况的分类。Exception 是程序正常运行中,可以预料的意外情况,可能并且应该被捕获,进行相应处理。
Error 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绝大部分的 Error 都会导致程序(比如 JVM 自身)处于非正常的、不可恢复状态。既然是非正常情况,所以不便于也不需要捕获,常见的比如 OutOfMemoryError 之类,都是 Error 的子类。
Exception 又分为可检查(checked)异常和不检查(unchecked)异常,可检查异常在源代码里必须显式地进行捕获处理,这是编译期检查的一部分。前面我介绍的不可查的 Error,是 Throwable 不是 Exception。不检查异常就是所谓的运行时异常,类似 NullPointerException、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之类,通常是可以编码避免的逻辑错误,具体根据需要来判断是否需要捕获,并不会在编译期强制要求。

finalize

finalize 是基础类 java.lang.Object 的一个方法,它的设计目的是保证对象在被垃圾收集前完成特定资源的回收。finalize 机制现在已经不推荐使用,并且在 JDK 9 开始被标记为 deprecated。
因为,finalize 被设计成在对象被垃圾收集前调用,这就意味着实现了 finalize 方法的对象是个“特殊公民”,JVM 要对它进行额外处理。finalize 本质上成为了快速回收的阻碍者,可能导致你的对象经过多个垃圾收集周期才能被回收。

不执行finally
try {
// do something
System.exit(1);
} finally{
System.out.println(“Print from finally”);
}

final List strList = new ArrayList<>();
strList.add("Hello");
strList.add("world");
List unmodifiableStrList = List.of("hello", "world");
unmodifiableStrList.add("again");

final 只能约束 strList 这个引用不可以被赋值,但是 strList 对象行为不被 final 影响,添加元素等操作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对象本身是不可变的,那么需要相应的类支持不可变的行为。在上面这个例子中,List.of 方法创建的本身就是不可变 List,最后那句 add 是会在运行时抛出异常的。

引用

不同引用类型,主要体现在对象不同的可达性(reachable)状态和对垃圾收集的影响
所谓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普通对象引用,只要还有强引用指向一个对象,就能表明对象还“活着”,垃圾收集器不会碰这种对象。对于一个普通的对象,如果没有其他的引用关系,只要超过了引用的作用域或者显式地将相应(强)引用赋值为 null,就是可以被垃圾收集的了,当然具体回收时机还是要看垃圾收集策略。
软引用(SoftReference),是一种相对强引用弱化一些的引用,可以让对象豁免一些垃圾收集,只有当 JVM 认为内存不足时,才会去试图回收软引用指向的对象。JVM 会确保在抛出 OutOfMemoryError 之前,清理软引用指向的对象。软引用通常用来实现内存敏感的缓存,如果还有空闲内存,就可以暂时保留缓存,当内存不足时清理掉,这样就保证了使用缓存的同时,不会耗尽内存。
弱引用(WeakReference)并不能使对象豁免垃圾收集,仅仅是提供一种访问在弱引用状态下对象的途径。这就可以用来构建一种没有特定约束的关系,比如,维护一种非强制性的映射关系,如果试图获取时对象还在,就使用它,否则重现实例化。它同样是很多缓存实现的选择。
对于幻象引用,有时候也翻译成虚引用,你不能通过它访问对象。幻象引用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确保对象被 finalize 以后,做某些事情的机制,比如,通常用来做所谓的 Post-Mortem 清理机制,我在专栏上一讲中介绍的 Java 平台自身 Cleaner 机制等,也有人利用幻象引用监控对象的创建和销毁。


image

弱可达(Weakly Reachable),类似前面提到的,就是无法通过强引用或者软引用访问,只能通过弱引用访问时的状态。这是十分临近 finalize 状态的时机,当弱引用被清除的时候,就符合 finalize 的条件了。

当然,还有一个最后的状态,就是不可达(unreachable),意味着对象可以被清除了。

String

我在前面介绍过,String 是 Immutable 类的典型实现,原生的保证了基础线程安全,因为你无法对它内部数据进行任何修改,这种便利甚至体现在拷贝构造函数中,由于不可变,Immutable 对象在拷贝时不需要额外复制数据。
为了实现修改字符序列的目的,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底层都是利用可修改的(char,JDK 9 以后是 byte)数组,二者都继承了 AbstractStringBuilder,里面包含了基本操作,区别仅在于最终的方法是否加了 synchronized。

String strBy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append("aa").append("bb").append("cc").append
("dd").toString();

String strByConcat = "aa" + "bb" + "cc" + "dd";
你可以看到,在 JDK 8 中,字符串拼接操作会自动被 javac 转换为 StringBuilder 操作,而在 JDK 9 里面则是因为 Java 9 为了更加统一字符串操作优化,提供了 StringConcatFactory,作为一个统一的入口。javac 自动生成的代码,虽然未必是最优化的,但普通场景也足够了,你可以酌情选择。

在 Java 9 中,我们引入了 Compact Strings 的设计,对字符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将数据存储方式从 char 数组,改变为一个 byte 数组加上一个标识编码的所谓 coder,并且将相关字符串操作类都进行了修改。另外,所有相关的 Intrinsic 之类也都进行了重写,以保证没有任何性能损失。

https://blog.csdn.net/qq19414123/article/details/53426283

动态代理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对象不适合或者不能直接引用另一个对象,而代理对象可以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可类比房屋中介,房东委托中介销售房屋、签订合同等)。
所谓动态代理,就是实现阶段不用关心代理谁,而是在运行阶段才指定代理哪个一个对象(不确定性)。如果是自己写代理类的方式就是静态代理(确定性)。

组成要素:
(动态)代理模式主要涉及三个要素:
其一:抽象类接口
其二:被代理类(具体实现抽象接口的类)
其三:动态代理类:实际调用被代理类的方法和属性的类

线程池

newCachedThreadPool(),它是一种用来处理大量短时间工作任务的线程池,具有几个鲜明特点:它会试图缓存线程并重用,当无缓存线程可用时,就会创建新的工作线程;如果线程闲置的时间超过 60 秒,则被终止并移出缓存;长时间闲置时,这种线程池,不会消耗什么资源。其内部使用 SynchronousQueue 作为工作队列。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重用指定数目(nThreads)的线程,其背后使用的是无界的工作队列,任何时候最多有 nThreads 个工作线程是活动的。这意味着,如果任务数量超过了活动队列数目,将在工作队列中等待空闲线程出现;如果有工作线程退出,将会有新的工作线程被创建,以补足指定的数目 nThreads。

newSingleThreadExecutor(),它的特点在于工作线程数目被限制为 1,操作一个无界的工作队列,所以它保证了所有任务的都是被顺序执行,最多会有一个任务处于活动状态,并且不允许使用者改动线程池实例,因此可以避免其改变线程数目。

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 和 newScheduledThreadPool(int corePoolSize),创建的是个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可以进行定时或周期性的工作调度,区别在于单一工作线程还是多个工作线程。

corePoolSize,所谓的核心线程数,可以大致理解为长期驻留的线程数目(除非设置了 allowCoreThreadTimeOut)。对于不同的线程池,这个值可能会有很大区别,比如 newFixedThreadPool 会将其设置为 nThreads,而对于 newCachedThreadPool 则是为 0。
maximumPoolSize,顾名思义,就是线程不够时能够创建的最大线程数。同样进行对比,对于 newFixedThreadPool,当然就是 nThreads,因为其要求是固定大小,而 newCachedThreadPool 则是 Integer.MAX_VALUE。
keepAliveTime 和 TimeUnit,这两个参数指定了额外的线程能够闲置多久,显然有些线程池不需要它。
workQueue,工作队列,必须是 BlockingQueue。

锁的升级、降级

极客时间版权所有: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9042
现代的(Oracle)JDK 中,JVM 对此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进,提供了三种不同的 Monitor 实现,也就是常说的三种不同的锁:偏斜锁(Biased Locking)、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大大改进了其性能。
所谓锁的升级、降级,就是 JVM 优化 synchronized 运行的机制,当 JVM 检测到不同的竞争状况时,会自动切换到适合的锁实现,这种切换就是锁的升级、降级。

当没有竞争出现时,默认会使用偏斜锁。JVM 会利用 CAS 操作(compare and swap),在对象头上的 Mark Word 部分设置线程 ID,以表示这个对象偏向于当前线程,所以并不涉及真正的互斥锁。这样做的假设是基于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大部分对象生命周期中最多会被一个线程锁定,使用偏斜锁可以降低无竞争开销。
如果有另外的线程试图锁定某个已经被偏斜过的对象,JVM 就需要撤销(revoke)偏斜锁,并切换到轻量级锁实现。轻量级锁依赖 CAS 操作 Mark Word 来试图获取锁,如果重试成功,就使用普通的轻量级锁;否则,进一步升级为重量级锁。

JVM内存

通常可以把 JVM 内存区域分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中,有的区域是以线程为单位,而有的区域则是整个 JVM 进程唯一的。
首先,程序计数器(PC,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在 JVM 规范中,每个线程都有它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并且任何时间一个线程都只有一个方法在执行,也就是所谓的当前方法。程序计数器会存储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 Java 方法的 JVM 指令地址;或者,如果是在执行本地方法,则是未指定值(undefined)。
第二,Java 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
早期也叫 Java 栈。每个线程在创建时都会创建一个虚拟机栈,其内部保存一个个的栈帧(Stack Frame),对应着一次次的 Java 方法调用。
前面谈程序计数器时,提到了当前方法;同理,在一个时间点,对应的只会有一个活动的栈帧,通常叫作当前帧,方法所在的类叫作当前类。如果在该方法中调用了其他方法,对应的新的栈帧会被创建出来,成为新的当前帧,一直到它返回结果或者执行结束。JVM 直接对 Java 栈的操作只有两个,就是对栈帧的压栈和出栈。栈帧中存储着局部变量表、操作数(operand)栈、动态链接、方法正常退出或者异常退出的定义等。
第三,堆(Heap),
它是 Java 内存管理的核心区域,用来放置 Java 对象实例,几乎所有创建的 Java 对象实例都是被直接分配在堆上。堆被所有的线程共享,在虚拟机启动时,我们指定的“Xmx”之类参数就是用来指定最大堆空间等指标。
理所当然,堆也是垃圾收集器重点照顾的区域,所以堆内空间还会被不同的垃圾收集器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有名的就是新生代、老年代的划分。
第四,方法区(Method Area)。
这也是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用于存储所谓的元(Meta)数据,例如类结构信息,以及对应的运行时常量池、字段、方法代码等。
第六,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
它和 Java 虚拟机栈是非常相似的,支持对本地方法的调用,也是每个线程都会创建一个。在 Oracle Hotspot JVM 中,本地方法栈和 Java 虚拟机栈是在同一块儿区域,这完全取决于技术实现的决定,并未在规范中强制。

OutOfMemoryError

这里面隐含着一层意思是,在抛出 OutOfMemoryError 之前,通常垃圾收集器会被触发,尽其所能去清理出空间,例如:
引用机制分析中,已经提到了 JVM 会去尝试回收软引用指向的对象等。
堆内存不足是最常见的 OOM 原因之一,抛出的错误信息是“java.lang.OutOfMemoryError:Java heap space”,原因可能千奇百怪,例如,可能存在内存泄漏问题;也很有可能就是堆的大小不合理,比如我们要处理比较可观的数据量,但是没有显式指定 JVM 堆大小或者指定数值偏小;或者出现 JVM 处理引用不及时,导致堆积起来,内存无法释放等。
对于老版本的 Oracle JDK,因为永久代的大小是有限的,并且 JVM 对永久代垃圾回收(如,常量池回收、卸载不再需要的类型)非常不积极,所以当我们不断添加新类型的时候,永久代出现 OutOfMemoryError 也非常多见,尤其是在运行时存在大量动态类型生成的场合;类似 Intern 字符串缓存占用太多空间,也会导致 OOM 问题。对应的异常信息,会标记出来和永久代相关:“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

如果仅从jvm的角度来看,要看下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机制是什么。如果新生代是serial,会默认使用copying算法,利用两块eden和survivor来进行处理。但是默认当遇到超大对象时,会直接将超大对象放置到老年代中,而不用走正常对象的存活次数记录。因为要放置的是一个byte数组,那么必然需要申请连续的空间,当空间不足时,会进行gc操作。这里又需要看老年代的gc机制是哪一种。如果是serial old,那么会采用mark compat,会进行整理,从而整理出连续空间,如果还不够,说明是老年代的空间不够,所谓的堆内存大于100m是新+老共同的结果。如果采用的是cms(concurrent mark sweep),那么只会标记清理,并不会压缩,所以内存会碎片化,同时可能出现浮游垃圾。如果是cms的话,即使老年代的空间大于100m,也会出现没有连续的空间供该对象使用。

从内存模型而不是垃圾收集的角度,对 Eden 区域继续进行划分,Hotspot JVM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 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TLAB),据我所知所有 OpenJDK 衍生出来的 JVM 都提供了 TLAB 的设计。这是 JVM 为每个线程分配的一个私有缓存区域,否则,多线程同时分配内存时,为避免操作同一地址,可能需要使用加锁等机制,进而影响分配速度,你可以参考下面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LAB 仍然在堆上,它是分配在 Eden 区域内的。其内部结构比较直观易懂,start、end 就是起始地址,top(指针)则表示已经分配到哪里了。所以我们分配新对象,JVM 就会移动 top,当 top 和 end 相遇时,即表示该缓存已满,JVM 会试图再从 Eden 里分配一块儿。


image
docker问题

如果未配置合适的 JVM 堆和元数据区、直接内存等参数,Java 就有可能试图使用超过容器限制的内存,最终被容器 OOM kill,或者自身发生 OOM。
错误判断了可获取的 CPU 资源,例如,Docker 限制了 CPU 的核数,JVM 就可能设置不合适的 GC 并行线程数等。

虽然看起来 Docker 之类容器和虚拟机非常相似,例如,它也有自己的 shell,能独立安装软件包,运行时与其他容器互不干扰。但是,如果深入分析你会发现,Docker 并不是一种完全的虚拟化技术,而更是一种轻量级的隔离技术。


image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 面试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