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做到这3点,会让你轻松很多

在姥姥生命最后的6年时光里,阿尔兹海默症一天比一天严重。而且因为身体的衰老,连翻身都很困难,在妈妈和舅舅的照护下,每天晚上都要起夜十几次,偶尔还会出现幻觉(不分白天黑夜)。

有一次冬天大半夜里,屋外北风怒号,姥姥非要穿戴整齐的出门,怎样劝解都不行。她本来衰弱的身体,那晚却像被注入了什么力量,特别执拗暴躁。妈妈因为照顾姥姥,体力透支,血压升高,再加上精神上的压力,气恼得厉声说了姥姥几句。

姥姥瞬间惊醒一般停了下来,就像是一个闯了祸的小孩子,委屈又沮丧。而妈妈一下子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妈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啊妈妈!"泪眼模糊的视线中,是姥姥茫然无措的脸。

妈妈后来说,当时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风雨交加的黑暗荒野中,大声疾呼母亲,却久久没有回应,在那一刻,就像失去了母亲一样痛心。

这件事一直深深印刻在我心里,当我看到岸见一郎的《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这本书时,我想,如果当年妈妈和舅舅能看到的这本书的话,在照护姥姥的6年里,心理上和身体上应该都会轻松些吧。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这本书,是潜心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通过自己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的亲身经历,为有患病长者需要照顾的家庭,提供的心理疏导和建设。

01 人一老就容易怀疑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恰当理解父母的言行

要理解父母,先要理解衰老。

有的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会特别失落;有的老人,因为身体衰老或者健康原因,不能再为家里做贡献,会不由得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很多老人会通过发牢骚、宠溺孙辈、甚至制造麻烦,来引起子女的关注,获得家庭地位。

如果老人自己可以肯定自己的价值,或者子女给予他们关怀和信心,他们就不会迂回曲折地制造麻烦。明白这一点,是帮助父母的关键。

我记得我的姥姥到晚年的时候,每到大家庭聚会的日子,她会偶尔故意制造一点小不愉快。不过大家都不会介意,而且会心照不宣地一起哄她开心。那时我不理解,只听妈妈和舅舅们悄悄议论说:"妈妈也成老小孩儿啦。"

后来,这位老小孩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虽然有认知障碍,但是却非常有自己的执念。

比如关于上厕所。姥姥家是平房,从屋里到院子西南角的厕所,是有一段距离的。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而言,去上一趟厕所,是需要花费一番力气的。

舅舅给姥姥准备了一个移动马桶,但是自尊心极强的姥姥坚决不用。我能理解舅舅,肯定是担心姥姥摔倒出危险,不得不限制姥姥的行为,哪怕是一些姥姥现在还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平日里也时常提醒姥姥注意安全,却总被姥姥不耐烦打断:别啰嗦啦!我自己知道!舅舅真的是又担心又苦恼又无奈。

作者岸见一郎在照护父亲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作者总会因为劝阻父亲出去散步,而与父亲发生不快。毕竟,照护老人和照顾孩子不同。对于孩子,有些事情今天不会,但是明天就会了。所以对于孩子跌倒、磕碰,父母总能从容对待。而日渐衰老的父母正相反,他们今天会做的事明天可能就不会做了,所以子女不敢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父母,而是直接限制父母的行为,毕竟让父母做没有把握的事可能有危险。而且在客观上,如果父母摔倒骨折了,子女的照护任务就更加重了。

在一次次烦闷苦恼之后,作者逐渐明白:父亲之所以想要散步,是因为他无法消除理想(身体健康)和现实之间(贫血、心脏病、阿尔兹海默症)的差距,但是会努力做想做的事。如果父亲提出想要出门走走时,他能二话不说就同意,彼此都会心情愉悦。而且作者发现父亲自己也会量力而行,不用作者嘱咐提醒。如果体力不支却坚持要继续时,再劝阻父亲也不迟。重要的是,父亲要出门走走的时候,不要扫他的兴。

作者愈发感到:他应该丰富父亲的生活,激发父亲仅存的生命力。当父母本身拥有这种能力时,作为照护者应该帮助他们实现。

02 退出权力之争,避免对父母动怒

照护年迈患病体弱的父母,本身已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了。一旦父母做出一些令人担心的有潜在危险的行为,子女或许刚开始时能温和地劝说,但看到父母很快又故态复萌、或者暴躁偏执时,就难以冷静了。在心力憔悴的情急之下,会忍不住呵斥父母,而父母并不服从,从而双方陷入权力争夺战。

这情形就像教育孩子一样:父母在对孩子好言好语依然无效时,会情绪激动地大声训斥,以促使孩子去做某事。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大多会被孩子排斥、难以奏效。即使表面顺从了,孩子会不断寻找反抗机会。

子女年幼时一路被管教过来,现在想反过来管教父母。但是作者认为,无论多么艰难,子女不要呵斥父母。

首先,不是父母衰老无力了,子女就可以对他们行使权力,用粗暴的口吻制止他们的危险行为。而且,这种做法看似立竿见影,其实副作用极大。

当子女用威迫的方式去修正父母的做法、去制止父母的某些行为时,会破坏亲子关系。父母或许会忘记当时发生的事情,但是会记得自己被威迫对待时的情绪。子女自己也会在事后为自己粗暴态度内疚,内心难以平静。作者自己每次呵斥父亲之后,总会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很长时间难以缓解。回想起争执的一幕,常常觉得,得不偿失。

但是必须承认,克制自己,不要冲动,一开始很不容易。

但无论如何,子女只能耐心地一遍遍地告诉父母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危险的。如果父母总是反复地做些困扰的事,子女应该思考自己的传达方法是否有改善的余地。回想我们小时候,父母一遍遍不厌其烦教我们说话做事,教我们注意安全避免危险,现在考验我们耐心的时候到了。这或许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吧。

作者岸见一郎的父亲总是爬到桌子上去关空调,作者总是坚决制止,必要时会大声制止。但他总是提醒自己:制止时不可带有发怒的情绪。带有怒气的制止体现的不是坚决的态度,而是威迫的态度。

当岸见一郎好好地跟父亲说明时,父亲当下总会说"明白了",他不会去怀疑父亲是否在不懂装懂。在他看来,单纯接收言语信息就好,如果之后再发生什么事情,到时再考虑。有一次父亲对岸见一郎说"你说不可以的事,我是不会做的。"说明岸见一郎的做法是恰当有效的。

所以,子女所说的固然是正确的,但过于执着于对错的话,就会和老人形成权力之争。这时需要从权力之争中退出,以此结束权力之争。

03 改变想法,享受守护过程

作者在书中写道:樱花开了,带父母去看看,不要老想着"我是带父母去玩的",而要想"我自己想看樱花,便和父母一起去欣赏樱花"。我们让父母和自己一起去赏花,父母只是顺便享受了而已。

这样想的话,即便父母后来忘记了赏花的事,自己也不会觉得辛苦和不满了。不能这样想的人,好比说"每周都得带妻儿出去玩"的丈夫一样。身为丈夫、父亲,不是想着"我得带妻儿去哪儿玩",而是想着"我们一起去哪儿玩"的话,他就可享受其中的乐趣。对待父母也是如此。

如此心理上的改变,可以减轻照护父母时的心理负担,另外,子女也要放下回报父母的想法。

因为陪伴和照护,本身也不是子女用来回报父母的手段,即使子女采用完美无瑕的陪伴照护方式,也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享受守护父母的过程就好。

04 写在最后

作家贾平凹《写给母亲》一文中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健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如果说,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那么,照护年迈失能的父母,同样是子女的一场修行。其中各有艰辛,但不同的是:前者通向未来,后者走向余生。

正如第一次做父母时候的紧张惶恐一样,我们刚开始照顾苍老衰弱的父母时,也会烦恼无措。

岸见一郎的《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这本书,着眼于在不易的照护中,如何为照护者减轻负担。在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启发中,引导我们一起思考:伴我们长大的父母终会老去,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做好心理准备,陪伴、接纳父母?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言行并恰当地应对,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中?

希望我们在辛苦守护风烛残年的父母的时候,可以转换思维,与父母间的相处变得轻松起来,也让自己的人生智慧丰盈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做到这3点,会让你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