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内换了8份工作,每份工作干到一两个月,就干不下去了。
他觉得这些工作,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热爱一生的事业,总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他也不知道如何找到,只知道现在这个不是。
不要误会,他不是那种受不了就走的初级玩家,他是名校海归,并且是很优秀的年轻人,去的公司也是不错的公司。
人生选择题:
A. 坚持寻找自己热爱的事,直到找到为止。
B. 从已有的事开始做,先踏实做两年再说。
到底如何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
先放弃这个想法。
今天在与人讨论50年后的职业世界,我问他们,你们说50年前(1967年)的人,有机会预测今天的职业世界吗?
他们很难想象我们这种坐在咖啡厅里通过互联网、邮件、微信办公的工作方式。
我们能准确地想象未来50年的职业吗?
从今天AI、网络、VR的拼图里?也许同样很难。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未来50年的变化,会比过去50年大得多。
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该如何定目标?
1908年生涯这门学问出现开始,人生目标的设定的思路变化了3个版本。
1. 坐火车
在农业和工业时代早期,职业的发展都是稳定而清晰的。
农民的春耕秋收、文人的科举晋级、手工者的专业技能……即使到了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职业大都是被分配的,个体选择的机会很少。
比如说,体制内的一些工作,何时评级、何时考试……路径都清晰明确。
问题只是能否上车。
这种规划方式像坐火车——如果你要去某个城市,你要需要找到铁路车次查询的小册子,然后找到对应的站买票上车。
只要你按时按点坐上去,一定能到达。唯一的问题是你如何获得一张火车票。
2. 开汽车
在GPS出现之前,开汽车抵达一个地方,是一个不断需要看地图、看路牌和问人的工作。
比如你要去长沙芙蓉区的火宫殿吃臭豆腐,你要做的是先往长沙开,进城以后往河西开,找到区以后再找街道。
等开到连路牌都没有的时候,你也许只能下车问人。有的时候地图比较旧,老店已经迁移,那么还需要问问新的地址在哪里。
这也是职业发展2.0的思路。
这个阶段,人们设计自己生活的时候像在开汽车——先框定一个大领域,然后慢慢往前走的时候,也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开始你想去互联网行业,慢慢的,你想做营销方面的,再然后你希望成为广告人,再逼近你又发现,广告已经变成新媒体了,于是你埋头搞新媒体运营。
你以一个鱼雷式的迂回Z字靠近目标,定期观察外界,接近目标是最优策略。
3. 游乐场
近10年来,职场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大,不仅这样随着认知升级,每隔几年,我们的眼界、价值观都在改变。
这个时候的人生设计策略就更像游乐场。
入场后先选择一个游戏玩好,当玩完这个游戏以后,再看看其他游戏,也许排队人数也变化了,你的想法和胆量也更大了,于是入场玩下一个。
在“游乐场”式的人生中,每隔几年就重新观察一次趋势,定位一次自己,找下一个机会是最优策略。
这是职业发展的3.0思路,欢迎来到时代游乐场!
在这样一个时代,相比非要找个什么钟爱一生的事业,确定一个3年的阶段性目标更靠谱。
我推荐一种ABZ的人生设计方式。
LinkedIn 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书《最重要的关系》中提到如何做足规划,来面对变化莫测的职业。
A计划指的是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目的是将我们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达到价值最大化。
B计划往往是次好,或者暂时没法开始的计划。如果A计划走不通,那么就实行B计划。
或者B计划的机会突然来了,那么就直接采用。一旦我们将重心向B计划转移并坚持下去,该计划就成了新的A计划。我们就需要准备新的B计划。
“用友”大学校长、“用友”集团副总裁田俊国老师是我老友,他的A计划是做好企业大学校长,帮助“用友”打造业内最好的企业大学。
B计划则是把这么多年自己的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传授出去。
从几年前我们偶尔谈到这些想法,到他逐渐筹备,到前段时间终于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设计自己的教育体系。
这种转变用了近3年,一旦B转A计划,新的B计划就又在酝酿了。
Z计划是指我们的退路,也是救生船。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总希望一帆风顺,但如果职业生涯遇到重挫,生活遇到重大改变,有没有可行性方案?
这就是Z计划。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创办自己第一家公司时,他的父亲为他在自己的房子里预备了一间房,他的Z计划就是暂时住在那里,然后找另外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Z计划激励着里德·霍夫曼在商业上不断进取,因为他很清楚,即使资金耗光,至少他还有住的地方。
有一个26岁的年轻人问我,是在老家买一套房还是破釜沉舟在北京打拼几年再考虑?
我问他是否有Z计划呢?
最后他决定在老家买一套房,同时在北京寻求更多的机会。
即使有一天在北京创业失败一无所有了,至少在老家还有一个让他能安稳生活的退路。
那么到底有没有“钟爱一生的事业”这种事?
也是有的,不过 不在面向未来的视野,而是回头看的时候 。
就像乔布斯说的连点成线,看起来是向前走的ABZ跳跃,往回看却是一条完整清晰的隐藏线在里面,这就是钟爱一生的事业。
最好的爱情不是说好了天长地久才开始,而是爱一个人,爱着爱着就过了一辈子,回头发现这就是自己钟爱一生的人。
事业也是:
一个事做着做着,越做越有意思,越做越有趣,越做玩法越多。
做着做着就做了一辈子,回头一看,发现这才是钟爱一生的事业。
我的建议:
用游乐场思维——以两年为目标,设定一个值得玩的职业目标,然后入场。
尽快设定自己的ABZ三个方案,然后从A干起,培养B,保住Z。
我想,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天使投资人,细心地呵护、浇灌,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假以时日,自己也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现在,我想谈谈“投资自己”与“投资股市”之间具体的相同点,把这份学习心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也送给超级个体的同学们。
一、都需要看准趋势,理解规律
个人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是“车日路”模型。“车”是自己,“日”是目标,“路”是发展通道。只有用战略的眼光看到未来5-10年的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职业路径。
另外,职业发展是有内在规律可寻的。底层的逻辑明白后,就会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路径,然后就是高效能地自我管理,慢慢地导出个人品牌,通过价值变现,持续输出,在量变到质变后,跃迁到更高一层。
十多年前我误打误撞进入传统的货运代理行业,这两年慢慢感觉到了行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行业企业经营的困难。趁着这艘“船”还没下沉,我开始探索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培训、咨询、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特别是2016年9月开始接触“新精英”的系列培训后,我更加笃定了自己在这条路上的学习和成长。我就是自己职业发展的“天使”投资人!
投资股市何尝不是这样?结合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趋势,理解股市运行规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尤其是风险承受能力),找到适合自己投资的品种。还是以我的经历为例。我本性非常保守,股市中绝不敢碰垃圾股和题材股。虽然银行股在大多数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我经过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在“百业之母”银行股中挑选一到两家标的,我发现在低估时买进,高估时卖出,确实是可以收到可观回报的。
二、都需要理性看待回报期
在《超级个体》里,古典老师曾经说我们要抱有5-7年的职业生涯回报期的心态。
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特别是他在《跃迁》最后一章《内在修炼》里讲到“在一个资源很多、多重博弈的世界,缓慢反应的能力比敏感有效很多,迟钝比敏捷更加重要。”
“越庞大的系统,反馈的周期越长,越需要更久的时间和耐心。”
今年上半年我从上家公司辞职时,想着马上可以投入教育培训行业然后做一名职业讲师。
后来发现,虽然我可以从培训和生涯咨询中获得收入,但现阶段还不足以支撑家庭支出,想要马上变现获得巨大回报,是不太现实的。
其实股市也是一样的。
今天买入,期待马上涨停,然后暴涨后卖出,这是典型的“一夜暴富”的心态。
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到处打探消息,根本不理会买入的股票的基本面。
一旦买入后,还没过两天马上卖出,再寻找下一个“做庄”的股票。
你如果跟他说要长期投资,他一定会跟你急,然后骂你傻X。
本质上,股市投资就是理财的工具之一。我们投资钱,跟投资时间在自己身上一样,“一夜暴富”的心态是要不得的。
巴菲特说过, 如果你买入股票后不打算持有10年,那你就不要买入。
三、都是短期不可测,长期可预测
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波折,反复甚至大的变动。
短期来看,你可能受不了,困难、挑战,还有他人的质疑甚至冷嘲热讽,但长期来看,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做高价值的事情,一定会有满意的回报。
股市里更是如此。
谁能知道明天是涨是跌?如果涨的话兴高采烈,跌的话捶胸顿足,哪里还有心思正常工作、生活?
我们不要设法去掌控短期的波动,因为那是不可测的。
但长期来看,优质的股票,好行业(有巨大的成长性)、好的企业(诚实进取的管理层)、合理的价格(越低估越好),买入后长期持有,等到市场狂热时再卖出,你一定会收获巨大的回报。
古典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 你自己的成长就是一切的基本面 。
投资不也看基本面吗?最大的基本面就是企业的成长性。时间是称重器,也是我们的朋友。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天使投资人,看准趋势、摸清规律,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路径,忽视短期的波动,长期“投资”,时间一定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我们也一定会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发挥优势,瞄准目标,花点时间,赌上去。“总有一天,一回头,你已经站在山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