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被请下中医神坛的人参
方舟子等中医反对者曾说中医与科学“格格不入”,应当被驱逐出科学的行列。但当今的科学活动好像对他们的大声疾呼没有理会,反倒出现了大量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中药的活动,发表了大量的文献。其中,百度百科中的“人参”一栏就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肝脏的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抗休克作用”、“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和“加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共八个部分介绍了人参的功效。现在,抄录“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栏目下的主要内容,以供下面分析和引用:
“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而大剂量时反而有抑制作用。能加强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并能增强机体对一切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能减少疲劳感(人参的根、茎、叶均能延长小白鼠游泳的持续时间)。
人参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有双向性及成分依赖性。大鼠口服人参浸膏20毫克/公斤,连续3天,易化了大鼠Y-迷宫实验中30分钟学习获得和24小时记忆保留,但是剂量加大至100毫克/公斤,则学习记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损害了某些学习记忆指标。人参提取物可防止应激所致的小鼠学习能力的下降。
人体实验证明:人参抗疲劳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升高血脂和促进蛋白质、RNA合成有关。研究表明人参皂甙Rg1的抗疲劳作用显著,中性皂甙(Rb1、Rb2、Rc等)无抗疲劳作用。分离出人参皂甙后剩下的亲脂成分,亦能增加小鼠的自发运动,显示抗疲劳作用。人参能使糖原、高能磷酸化物的利用度更经济,防止乳酸与丙酮酸的堆积,并使其代谢更加完全。人参亦可阻止大鼠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组织中糖原和肾上腺中胆固醇耗竭。
研究表明:人参具有中枢拟胆碱活性和拟儿茶酚胺活性,能增强胆碱系统功能,增加Ach的合成和释放,同时提高中枢M-胆碱受体密度。 人参对脑血流量和脑能量代谢亦有明显的影响。人参制剂可增加兔脑葡萄糖的摄取,同时减少乳酸、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的比值,并可使葡萄糖的利用从无氧代谢途径转变为有氧代谢。人参亦可使大脑皮层中自由的无机磷增加25%。人参果皂甙能提高脑摄氧能力。人参总皂甙、人参根总皂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总之,人参能使动物大脑更合理地利用能量物质葡萄糖,提高葡萄糖的氧化产能,合成更多的ATP供学习记忆等活动之用。”
上述论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地地道道的西医的研究方法,所使用的术语是地地道道的西医的术语。“人参的根、茎、叶均能延长小白鼠游泳的持续时间”是试验观察结果,“能减少疲劳感”是从上述试验结果推测的结论,而“人参能使糖原、高能磷酸化物的利用度更经济,防止乳酸与丙酮酸的堆积,并使其代谢更加完全”和“人参亦可阻止大鼠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组织中糖原和肾上腺中胆固醇耗竭”是“减少疲劳感”的原因。
本文的任务在于采用中医的术语,对上述论述进行重新解说。所谓“人参能使糖原、高能磷酸化物的利用度更经济,防止乳酸与丙酮酸的堆积,并使其代谢更加完全”,说的是糖原和高能磷酸化物被消耗而释放能量的过程,而“人参亦可阻止大鼠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组织中糖原和肾上腺中胆固醇耗竭”说的则是利用别的物质原料合成糖原和胆固醇的过程,是吸收能量并存储能量的过程。而如果采用中医术语,则能量的释放与利用以及能量的吸收与存储,可以视为“气”的运动。也就是说,“气”就是在释放与利用、吸收与存储等过程中传递的能量。其中,能量释放与利用的过程属于“气之用”的过程,属于阳,所以是“补阳”;而能量吸收与存储的过程属于“气之藏”的过程,属于阴,所以是“补阴”。所以,所谓“人参能使糖原、高能磷酸化物的利用度更经济,防止乳酸与丙酮酸的堆积,并使其代谢更加完全”,用中医的术语说就是“人参能够补阳”;而所谓“人参亦可阻止大鼠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组织中糖原和肾上腺中胆固醇耗竭”,用中医的术语说就是“人参能够补阴”。综合而言就是,人参即补阴又补阳,所以是“大补元气”。
上述论述中涉及的其他过程,均可以类似地归纳于阴阳。比如,所谓“人参制剂可增加兔脑葡萄糖的摄取,同时减少乳酸、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的比值,并可使葡萄糖的利用从无氧代谢途径转变为有氧代谢”,说的仍然是能量的释放与利用过程,仍然是补阳;而所谓“人参总皂甙、人参根总皂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说的是修复属于“阴”之血,所以是人参“补阴”的又一个证据而已。同样,所谓“合成更多的ATP”说的是暂存能量,所以是补阴;而所谓“供学习记忆等活动之用”,说的是ATP水解为ADP+Pi+能量,且被释放的能量被“学习记忆等活动所用”,所以属于“气之用”,是“补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合成更多的ATP”,虽然是针对大脑说的,其实在人体的任何部位乃至任何细胞都适用;从“人参总皂甙、人参根总皂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可以推知人参的这种保护作用可以遍及人体的任何血管。进而可以推知,人参的这种“大补元气”的作用对于整个人体是普遍的,基础的。
同样,如果对人参的其他功能——比如在百度百科中列于“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中的那一部分——进行检视的话,也同样可以一一归结为“补阴”或“补阳”的功能,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
总之,基于西医研究方法和术语的关于人参功效的论述,可以完美转换为基于中医术语的论述。用发源于西医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参的结果,把人参从中医的神坛上请了下来,但没有打倒人参,反而用细节刻画丰富人参的“大补元气”之内容。所以,中医和西医之间并非是“格格不入”,相反是可以“完美结合”,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对此,读者应该不会觉得意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