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语文的"塬"上---读肖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第二辑。

四、追寻。

"坚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教育还是不能止步于"坚守"。

还有更高的境界等待我们追寻。那是什么境界?

1.课堂外,为"梅西式"灵感苦练"内功"。

梅西的进球连对手也禁不住喝彩,梅西的进球让人忘记进球对球队的意义,梅西的进球让人尽情沉醉在进球本身带来的欢愉。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灵感,是禀赋。

肖老师说语文教学何尝不需如此的悟性?

悟性相当可贵,但也并非不可捉摸。

肖老师说,悟性来自:生活感受,独到见解,个性思维……悟性,需沉浸在语文的教学世界里;悟性,亦需要努力阅读、学习……说到底,悟性需钻研、汲取,需积极思考,需适时抛开语文,从生活的天地中看出语文教学法则。

悟性的有无,在乎于是否读书,是否读自我,是否用心读生活。

灵感在俄顷之间降临,需要的却是平日的细密功夫。

语文老师,应该朝着这个境界奔去。

图片发自App


2.课堂内,为了灵性站立,修炼"眼力"

在一次挑选《语文学习》杂志的"镜头"栏目文章时,肖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镜头写法雷同,缺乏新意。这是老师们在授课时阅读不细,思考不深的表现。这种盲从很可怕,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他的学生就不可能成为站立的人!

肖老师呼吁:我们教师自己的思想应站立,让灵性回归到课堂。

教师应该站在语言文字的大地上,"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从一个个字,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标点……找到那个妙不可言的切入点,作出自己独出心裁的解读,而不是人云亦云。

老师在文字里来回辗转,才能引导学生感受、触摸,文字的魅力也才真实的走入了学生心田。

所以,在即便最熟悉的地方,也要拿出我们的眼力,用最语文的方式去行走,做有思想、有见地的语文行者。

语文教学悟性,语文课堂内的独立思想,是一种正如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它总在前方召唤着你。追寻的路没有终点,但朝这个境界一路追寻,会使我们的出发有意义,使我们的站立更有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站在语文的"塬"上---读肖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