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是人性,但家长可以正确地引导

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他著名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不同的大陆有不同的形状。咋看之下,这是一句毫无价值的陈述,但实际上它对人类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出,欧洲和亚洲的主轴是东西走向。美洲和非洲的主轴是南北走向。这导致美洲的气候差异要比亚洲大得多。这一点带来的结果是农业在欧洲和亚洲的传播速度比在南北美洲快了两到三倍。而这就是今天文明格局的起源。

懒是人性

全球农业普及的历史给我们养成习惯提供了一个启示。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

精力是宝贵的,而大脑的设定就是尽一切可能保持精力。每个动作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所需能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过来说,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培养习惯的洞见——如果你能让好习惯简便易行,你就越有可能坚持下去。

创造环境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讨论了利用环境设计让提示显而易见的方法,其实家长也可以优化孩子的环境使他更容易行动。

例如,在决定从哪里开始培养孩子一个新习惯时,最好选择一个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当孩子要养成的习惯与他的生活节奏合拍时,它们更容易形成。让孩子养成跳绳的习惯,在楼下活动的可能性就很大,而如果去运动场,则会让孩子觉得麻烦。

减小阻力养成好习惯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增加阻力避免坏习惯。如果不想让孩子多看电视,拔掉电视和机顶盒的所有插线。如果不希望孩子玩手机,把手机放在很难获取到的地方。

决定性时刻

有研究表明,我们每天的行动中有40%到50%都出自习惯。一个习惯动作在几秒钟内完成,但是它能塑造人们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后采取的行动。

每天都有几个时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是开始写作业还是先看会儿电视;是到楼下运动十分钟还是先休息十分钟;是看课外书还是玩玩具。家长在这样的时刻做一些小小的干预,就可以为孩子如何度过下一段时间设定轨迹。习惯是切入点,而不是终点。关键时刻的选择就像岔路口,累积的选择最终会导致卓有成效或者一事无成的一天。

两分钟规则

即使家长知道培养习惯应该从小处着眼,第一步也很容易迈得太大。对抗这种趋势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两分钟规则:“当你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它所用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

几乎任何习惯都可以缩减为两分钟版本:

“每晚睡前阅读”变成“读一页书”;

“到楼下跑1000米”变成“穿上跑鞋”;

“复习功课”变成“打开我的笔记本”;

“帮家里做家务”变成“擦干一个碗”;

......

这样做的思路是让孩子的习惯尽可能容易开始。这是一个强大的策略。正如刚刚说的,一旦孩子开始做正确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会容易得多。一个新习惯不应该让人觉得是个挑战,接下来的行动可能具有挑战性,但最初两分钟应该不难。

一旦家长学会了呵护孩子养成习惯的幼苗,接着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它。不要指望从一开始就培养一种完美的习惯,要脚踏实地,连续不断地做些简单的事。先标准化,然后才能优化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孩子也不例外。家长首先要正视它,然后去引导它。让习惯简便易行,孩子才能坚持下去。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维七的教育分享圈(ID:dimension7777)。分享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作者:维七,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小学数学老师,终生学习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懒是人性,但家长可以正确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