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五百强HRD到独立顾问转型的250天

早上去Y+瑜伽馆练了1小时的瑜伽,回家在窗台上看书,中午吃饭的时候,妈妈脸上露出一些焦虑。问一下,妈妈说“ 你现在在家里,小孩还在留学,需要用钱的,你要省点。 ” 我忽然意识到, 原来我现在在妈妈眼里就是一个“家里蹲”的中年妇女。

”妈,你担心什么?”

“你看你没工作,别人都不理你了。 ”

我被说的有点迷糊,好奇地问“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 你不是说上次在机场坐飞机,你告诉别人你没有工作单位,别人就不给你办理金卡了吗?” 

听了妈妈的话,我笑了,妈妈说的是事实,那是我离开五百强公司的光环后第一次碰到的现实,那个服务人员变脸的速度真是非常的戏剧化。

想一想,在外企工作了25年,也离开老东家250天了,我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但是非常在意亲人,妈妈的态度, 让我觉得我应该整理一下这250天,从百万年薪的五百强HRD到妈妈眼里家里蹲的中年妇女,这个社会现实的对待和自己的改变。

先来说说变化

                        身份

我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在90年代初因为英文流利,无知无畏进入了外企。 一路走来,干过房地产业,高科技行业,制造业,快消业,零售业,连锁餐饮业,基本都是在这个行业里的头部企业工作, 在最后的五百强美国餐饮连锁上市公司干了12年,担任人力资源总监管理过百人团队,做过很多变革,历经企业从美国事业部拆分到成为独立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整整是一个职场老兵。

有朋友告诉我,如果离开了工作,褪去所有的光环,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身份问题,你要向别人来说明你是谁。因为你不再是某某公司的王总了,你要回答别人一个普通的问题,你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就是个麻烦。

我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发现确实,就算去听个讲座啥的,报名表里也要填的详详细细,其中一项就是工作单位,如果不填,表格就走不下去,默认的认知就是你要有个单位。

更有一家HR培训公司的人知道我不在老东家了, 在我一次分享一个论坛消息后直接把我从高管群里移走了,原来我分享的那个内容是他们认为的一个竞争对手,以为我为他们宣传,其实就是一个内容分享,结果就直接屏蔽了,社会的现实是不带一点含糊的。

外在的身份真的是给现实的社会用的,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是个值得思考的命题。这是第一个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所以加入北大纵横做个自己养活自己的合伙人,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自己接触一些不同的土壤,感受社会丛林的法则,认知清楚我是谁。

                          时间

工作25年,朝九晚五,其实很多年里都不知是朝几晚几,因为和美国公司,开电话会议就有时差,项目没落实,会议没开完,单子没签掉,一对着电脑就鸡血,拉拉扎扎这么多年基本没静心的欣赏过秋日里明媚的阳光。

成为自由人后,一下子感觉多了很多自己的时间。起初的两个月里,还是有点手忙脚乱,日子过的不知道今天是几号,要看了手机才知道。

因为闲散事情多,所有的行程都要自己安排,都要记住,如果不马上在手机里记下来,过一会儿就忘记了,也出现过约了朋友忘记的糗事。

有个窍门就是在手机里用24小时制的设置,原因就是一次设错时间,差点误了火车,自己纳闷明明设了闹钟,为啥不响呢,原来是早上5:30,设成了下午5:30,没留意就坏事了。

在家还会被各种以前不会关心的事情干扰,例如银行划账,手机缴费,讲座报名等等,因为不太娴熟,零零散散就花了不少时间。

刷手机是个时间蛀虫,碎片的时间如果不记录下来,很难回想起自己一天做过些什么。

其实,时间上的自由,需要更高度的自律。如果要分享转型的时间管理,可以写一写。

时间都去哪了,我把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记下每天感恩的小确幸,每天学习的新事物,交往的朋友,情绪的变化,省钱的窍门,读书的心得,运动的体会,工作里市场趋势,时事的一些走向,滴滴答答的记下来,所以转型日记有了六大本,翻出来看看自己半年多的心路历程,体会生命的变化也挺有意思。 

图片发自App

                          情绪

刚离开了工作了12年的公司后,就像鸟儿出了笼,一个字雀跃。开始计划自己的各种事情,列了张长长的单子,去实现。

过两个月开始觉得有点时间不够用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一些事情需要开拓,一些事情需要思考和整理。因为没人打搅,所以常常做做这,做做那,没有太多心流的感觉,会有对自身价值的疑惑。

到客户处,从甲方变成乙方,虽然对方很尊重,但是差别还是挺大的。没有Position Power,只有靠自身的影响力和专业意见,赢得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毕竟客户是金主,怎样对待顾问,除了修为外,看的就是价值。态度一定是要端正。

在乙方,从第三方的角度可以更客观冷静的看待以前遇到过的很多问题,也努力让自己打开认知边界,对任何事情都保持见怪不怪的心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觉得不对的,哪哪都是机会。 觉得怪怪的,就是自己眼界还不够宽广。

从群体中的一员变为独立的个体,需要打破自我的舒适圈,革自己的命需要勇气。

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体现自身的价值,不再有平台,不再有光环,需要的是自己一步一步的做出来,得到他人的认可。 从心态上就会更谦卑,更审慎的看待自己。 这不是职场中的察言观色,巧言辞令,而是真正对于自己负责的自省。

有新鲜感,也有健康的不满。 从五百强HRD到一个独立顾问,因为做的事情不一样了,角度不一样了,充满了刺激和挑战的新鲜感,当然也体会这个社会赤裸裸趋利和势利的现实。

不过,安顿好自己的内心,也就少了很多外界的纷扰。独立不独行。

                          身体

最近和一个半年没见面的美高妈妈喝下午茶,她说半年不见,你脸色气色都非常好,感觉精神面貌大不一样。

其实最好的美容良药就是心情愉悦。 给我做调理的中医说,中年气滞血瘀容易产生小叶增生,色斑,皮肤暗沉。所以,当心情愉悦后,脸上的黄气不见了,斑也淡了许多。现在出门,敢素颜了,这是个很大的收获。

除了中医调理,亲人的支持是身心愉悦最重要的一剂良药。

运动,是我一直立Flag,但是没能坚持做到的事情。从内心而言,动力总是不够。双11,Y+瑜伽推出大力度的促销年卡,犹豫的问先生要不要买,先生说买,我买单,然后就有了双十一的礼物。先生说身材不关键,身体才重要,锻炼锻炼你脸色会更好看。

瑜伽课上,看到胖胖的中年大叔,目测一百三四十斤的矮胖姑娘都能倒立,打破了认知的偏见,没有比较就没有动力。我想想怎么着我也要练练好,以前的种种理由都不成立,这就是需要花时间功夫下去证明,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

所以,运动是对自己的另一场革命。

如果转型要有仪式感,那么记录自己的体型变化,应该可以算一项。

                      思维和格局

要革自己的命,需要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知道的,是对自己思维的突破。

所谓无知无畏,有知敬畏。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需要修炼。

打工思维是把自己看作产品,不断升级提升价值从而找到更高平台体现价值,考虑的是结果和平台。创业思维是把自己看成资源,所有的时间就是资源和财富,考虑的是投入和产出。

打工针对的是任务,创业针对的是业务。

打工考虑的是做多少拿多少,还纠结公平。 创业考虑的是做什么怎么做,关注价值。

打工考虑现在,眼前。创业也考虑现实,但是更关注趋势,风口,他人成功之路和掉过的坑,更有Future Back的思维。

打工不爽就换,创业则需要All in。 打工和创业都需要毅力,但是两者的投入度和目的性不同。

打工凭良心,创业拼热情(Passion)

没有点情怀,其实人性中的懒会时不时的冒出头来,想想干嘛要这么辛苦,前路漫漫,前途未卜,值不值的问题一直是个灵魂拷问。

走过25年的职场生涯,45岁的人生。想想如果活到90,还有一半路要走。

人到中年,到底是继续打工,还是有别的活法。

什么是支撑着往下走的意义,是除了“我是谁?”外, 第二个问题,“你要往哪里去?”

如果找不到Meaning,事情就不会长久,内心需要燃点。

那天我拒绝了一个百万年薪外企的机会,凌晨5:00爬起来,自掏腰包去赶火车去见一个央企的潜在客户,然后谈完马不停蹄的赶回来。

这个企业关乎我们国家的芯片产业的源头,企业内大家年轻,有干劲,缺的是经验和指点。看到那个企业一流的硬件,但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基础,还是让我有点感慨,二千人的已经类似集团规模的企业,所有的人事档案都是纸质的,没有任何系统支撑,在外企管理上很基本面的东西,在这里都需要一点点的搭建。

朋友打电话说我250,我在火车上想,我这是为了仕么,我放着现成的市场价值不要,这是在折腾啥。有人说,你离开甲方久了就会贬值,人走茶凉的道理,你不知道吗?说内心一直坚定不摇摆,那肯定是假话了,我在心里一遍一遍问自己,我的决定是对的吗?

图片发自App

忽然抬头看见一句话,“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这句话瞬间像划过心头的一个火花。瞎想一下,虽然是一介草民,但是帮助国有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是不是做的那点事,也算为国家做贡献。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觉的在这件事上我找到了Meaning。

                          理财

理财就是赚钱和花钱两件事。

先来说赚钱。

收入少了,这是现实的状况。 所以以前从来不记账,不理财的也需要学习和打理一下。 不过自己知道自己的情况,这么多年因为先生的包容,生活上一直很神经大条,帐从来没弄清楚过,这事要干好,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

所以突击扫盲,看巴菲特的理财基本概念书,开了股票账户练手。不过,操练过两月,这方面真的是没兴趣也没这能力,所以理财基本靠常识。

这方面一直相信,傻人有傻福。就是心态放好,赚多赚少都开心,要是赔了,也设个底限,不影响心情就好。

理财是非常专业的事,理财的目的是不让自己觉得没有收入,产生焦虑,所以有点小赚安心就好。

赚钱也是对于自己的第三个拷问, 你能干什么?褪去光环,要的是干货。

250天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群。 也洽谈过几种尝试,有线上的,有线下的。谈了很多合作的可能性,从海外劳务,到校企合作,从加盟,到测评,从培训,到演讲,拉拉渣渣记录下来14条想法,250天过去,觉得要做减法,后面要专注的做点事情。

再说说省钱

当收入减少的时候, 以前不会关注的都会发生变化。 数一数记录下来30多种省钱的方法。

自己现在看看觉得,还是因为有时间了,例如今年五月在纽约住了一个月,提前把博物馆 免费的时段列一下,也省了好几百刀。

如果说以前,因为行程紧,只能那时候去,那么现在省下的那些钱,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省,这是用我的时间价值置换的,还不一定对等。只不过,千金难买我乐意。那种自由的愉悦,就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看过斜杠青年写的转型书,里面就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收入少就要减少支出,这是一个意识问题。

例如,擦手巾替代餐巾纸来擦拭东西,自己出门带矿泉水减少购买饮料,骑摩拜出行,只买必要的东西,减少购物,自己制作茶饮等等。

随着这些在生活中的践行,会觉得生活里物质的需求真的不多,简单的生活,也是种愉悦。

            再来说说结果

用一张图表示,就是这样的,总结来看,时间上还是输入多,输出少。 时间分散使用,用的比较随性。

图片发自App

看书              77本

听讲座            8场

看展览            5个

参加论坛        4次

听培训            4次

公益活动        3场

在行咨询        63个

写文章            15篇

讲课                  2次

分享                  3次

考证书              2个

旅行                2次

在行咨询

2012年起就在华理MBA做公益的职业生涯导师,2015年起也为母校交大MBA做点贡献,七年里辅导的很多学生从单身到为人妻为人母,自己创业,跳槽,职业定位,考研,在他人的人生旅途中有都尽点绵薄之力,感到很开心。

自由之身之后就在在行开了账户,开始使用中文真名开始一段新的体验,做回自己。(20多年因为在外企都是用的英文名,为数不多的人知道我真名)

以前都是MBA的学生,网上则完全是陌生人。初心是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人, 另一方面也确实把这个平台作为转型的第一个尝试。

为了现实社会的需要,我取得了《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认证。

在250天之内, 在网络上经历了从职业经理人向网络达人学习的过程,认识了做网络传播的高手,了解到要做到网上的流量需要多少的投入和付出,干哪行其实都不容易。

做流量不是我的擅长,所以我不刷单也不用钱去买声望值。 就是笨笨的一单一单的认真完成,靠自己的口碑去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关注,也许这也是挺二百五的事情,但是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陌生客户写的长长的评价,都是发自客户内心陈述,都是客户自己写的,有些写的还是蛮暖心的。

  -客户里有非洲开矿后想回国找工作的;

  -有不甘国企40岁中年男跳槽碰见的迷茫;

  -有美国藤校的大三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

-也有是先读MBA还是先跳槽的30岁适龄女研究生的犹豫;

-有单亲妈妈再次出入社会对于自己的职场重新定位,《我的前半生》的现实版,看到一个女性的自立自强。

-更多的是在职场中沉浮着的,对于职场成长的适应性和成长性的咨询。

看着一个个真实的人生,觉得生活是像个万花筒。就像哈佛哲学博士苏珊《为什么长大》这本写的书里写的,人生没有直路可以走。

看到结束咨询后,客户眼中的光和重新展现的对于未来的笑容,我就觉得非常愉悦。

记得在一个活动上, 一个朋友说没想到现在杨三角都在网上卖了。我问为什么你觉得他不应该卖。他说觉得这么样的大咖不会赚这点小钱的,言语中流露着不上台面的惋惜。

我默不作声,在网络上的知识付费,是乙方思维。 和朝九晚五有着稳定薪水的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不同在于,第一,这是你想做的事情, 第二,这是需要体现真正价值的事情,如果没有价值就没有客户  第三,网络信息万千,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是需要其他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的,这是另外一门学问,目前我做的远远不够。

职场美学

从2016年起接触美学,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口。HR里很多人学心理学,然后考了一堆证书,然后开始给人疗愈,但是功夫不到火候,把人的伤口扒开后没有能力愈合,造成二次伤害,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美学,是让人愉悦的东西。就算是个美学素人,多多分享和交流,也是推动的是正向的能量和力量。

感谢华东理工MBA的老师的鼓励,我陆续做了三场演讲,分享美学在洞察,同理,创新方面的体会。

图片发自App

起初,有些人不理解,觉得美学就是太虚的东西,用现实的一句话就是有仕么用。 其实,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不带功利的愉悦,才能产生美的感觉 。

作为一个美学素人,未来还是想边学习,边分享。写了个课件,也磨过两次课,未来想把这件美好的的事情落到一个实处,开开选修课,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像空气一样的美,给人以内在的力量。

职场沙龙

做独立顾问,除了干活的部分,还要有拉活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长短板,我知道我有很好的内容,但是不擅长营销。主观上还是有点守株待兔。

从2012年开始的公益职业导师,到学习了高管教练技术在复旦MBA教练项目里辅导学生。在职场里沉浮,作为过来人可以给职场里的年轻人一些分享,但大多是机构主动来找的。

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想要把这事做好,就要想想我可以提供的产品是怎样的? 客户是谁?推广渠道在哪里?MBA课上学的营销中的4P, 都需要实操思考一把。

但是简单淳朴的想助人的初心不变,他人也能感知到。 想法简单纯粹了,有些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她对于职业发展这个主题很有兴趣,就邀请我去她公司做了主题分享,工作团队里的成员听的津津有味。这样的例子在250天里发生了好多次。

有看过一篇高管转型的文章,说要做好职业定位,学习,心态,人脉,财务,身体,个人管理八大准备,确实做好万全是最理想的,但是方向大致正确,就先走起来,能做成什么样子是一点一点的累积出来的,还真说不好。

################################

250这词常含贬义。我做的这个决定,朋友中有人说我是250的,一般说这话的也都是真心,更多听到的是对自由的羡慕,对自己的惆怅。也有朋友说你离开甲方久了,市场价值会降低的,为何不趁着值钱,再赚点钱,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没跳水里亲身经历的,说了都不算, 是不是250,留待以后再说吧,成功的定义已经不同。

这250天里的体会就像是《百岁人生》书中提到的,世界对于灵活用工的态度,采用虚拟技术的速度,将影响未来就业格局,人的最后一段历程能走多远,靠的是声誉的无形资产。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所以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故事。

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都是往事。

珍惜当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外企五百强HRD到独立顾问转型的2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