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多少孩子想要的只是得到关注,可是却用错了方式?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文 | 衿语


作为一个妈妈,经常性地看到有关“问题儿童”的社会新闻,总不免感到揪心和难过。

我常常想,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现状,才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他们吗?

然而,当我认真读完了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才发现他在100年前分析总结出来的儿童教育问题,同样适用于今天。

时代发展和社会现状并不能完全背这个锅。相较之,家庭和学校教育始终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你读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那么一定对阿德勒的名字不会陌生。

是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正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这本心理学畅销书的思想来源和根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马斯洛说:“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

墨菲说:“阿德勒的心理学是沿着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

简·尼尔森说:“我学习了阿德勒的很多内容,这是《正面管教》的一个心理学来源。”

如果你关注过心理学领域,以上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应该都耳熟能详。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的就是阿德勒的这本经典美育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这本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畅销近百年,全球发行超5000万册的心理学著作,被誉为是破解儿童语言及行为的密码,是培养心理健康、高情商和高智商孩子的指南。

看完全书,我只有一个感受,作为一个父母我很汗颜,因为我们对孩子了解得太少了!

养育一个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让孩子吃饱穿暖,不走心的陪伴,更不是打骂教训。

而是需要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每一步前进的方向。

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

对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并非一句空喊的口号,因为真正做到和不这么做,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实在是天差地别。

01

那些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越走越远的孩子

记得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享了原生家庭及童年创伤疗愈专家唐明刚老师的一本书《与内在小孩和解》。

那是一本针对童年“自卑心理”这一主题展开的心理书。

而在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里,阿德勒在导言部分就点明了一个心理学事实:所有的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感

三种处境下的儿童最容易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

生来体质虚弱或器官有缺陷的儿童,

受到严厉管教或缺乏关爱的儿童,

被溺爱的儿童。

《儿童教育心理学》

而作为回应,这三类孩子往往会产生超越自身潜力的雄心壮志,即追求优越感

阿德勒说,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类生活中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且很难说清,过度的自卑和过分的要强,哪一个伤害更大。

说实话,也许很多看到这句话的人,心里都不免一惊吧?其实,这种心理在成年人当中也很常见。

确实如此,很多成年人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自卑感,没有得以及时适当的疏导,终究是成了长大后藏在心底的问题。

这里暂且不去讲成年人的问题,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孩子身上吧。

△不能接受失败和落后的孩子

很多品学兼优,表面看起来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孩子,往往也会成为“问题儿童”。

只要关注到近年来“学霸级”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就不难理解。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追求优越感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有关。

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看到这个孩子的野心。而当孩子自我肯定的欲望变得极度强烈时,他就会产生嫉妒情绪。

而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最终发展成为正常的学生。可惜的是,这种情况只占少数。

当家庭和学校环境都以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为首要目标的时候,那些过度追求优越感的孩子,也会把这作为首要目标。

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感受到家庭对自己的期望,把超越别人当做唯一的目标,只关心自己是否得到认可,得不到认可,就不会有满足感。

而这种过大的雄心会给孩子造成紧张心理,阻碍孩子的正常成长。

他们背负着他人的期望以及自身的追求,这使他们难以承受,甚至会引起神经性头痛、胃痛等身体病征。

我想,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类拔萃的人中龙凤,是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了,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方向应该是让孩子成为勇敢、坚强、自信的人。

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接受失败,把挫折当做新的问题去解决,才是更重要的

△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

很多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包括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孩子、那些懒惰不求上进的孩子、那些散漫调皮捣蛋甚至误入歧途的孩子……

表面上来看,我们大概都会认为他们是不追求优越感的孩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阿德勒告诉我们,这些“不乖”的孩子,恰恰也是因为对优越感的追求,苦于无法在正轨上超越他人,于是“另辟蹊跷”,从反方向或岔路上去追求优越感,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而已。

孩子之所以不喜欢上学,是因为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转化为接受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产生抵触。

《儿童教育心理学》

还有一些存在某些缺陷的孩子,包括一些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的行为习惯,比如口吃、左撇子、尿床等情况。

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只是通过不一样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比如,口吃是因为孩子自卑而丧失勇气所采取的众多手段之一,他们只不过是用口吃来保护自己;

而学龄儿童尿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冷落,潜意识用这样的行为来获取父母的重新关注和失去的爱。

每一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

父母和老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指引到富有成就且有益的方向。

我们必须确保的是,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健康和富足,而不是精神上的疾病和思维混乱。

《儿童教育心理学》

02

家庭教育

为人父母的责任

所以,我为什么会汗颜?恐怕看到这里,汗颜的也不止我一个人吧?

一个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父母以及营造的家庭环境,实在是难辞其咎的。

尽管大多数父母主观上都盼着孩子好,然而对儿童心理知识的匮乏和成年人自身的种种烦恼,常常让我们力不从心。

可有一天当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和情况的严重性后,却又悔不当初。

殊不知,父母不合、单亲养育、祖辈干预、家庭经济动荡、家庭成员增加、孩子家庭地位的改变、非生家庭……这些种种,都会让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产生量变到质变的影响。

阿德勒在书中还提到了儿童性别教育的问题,个人非常认同。

为什么许多女孩讨厌女性职业,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女性身份?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家庭环境中始终存在的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性别的优越感当下立判。

作为家长,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对这类孩子缺乏同情甚至鄙视和惩罚,只会促使她们走上悲剧的道路。

虽然,作为父母无法凭一己之力,为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事实证明,这么做也并不值得提倡。

然而,只要我们能用心多关注那个同样对我们充满期待的孩子,或许至少可以避开家庭教育道路上的很多坑,不是吗?

03

学校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引导

当然,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专家。而作为教育的主力,学校的职责和力量更加不容忽视。

学校要认识到,不能把自身诉求视为教育的目的,它必须牢记它是在为社会培养学生而不是为自己。

因此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关注孩子的兴趣和优势,鼓励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而不是只专注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才是正确的方向啊。

成功会造就更多的成功,对教育来说是这样,对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阿德勒一语中的: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造就儿童的心灵,也掌握着人类的未来!

个体心理学认为,对所有儿童都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教育他们,要给与他们勇气和信念,激发他们内心的潜力。

父母和教师既要有温和的态度,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确保儿童在家里和学校里都不会丧失勇气。

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多少孩子想要的只是得到关注,可是却用错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