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方有所成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出自孟轲《孟子·公孙丑上》,顾名思义,子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会觉之欢喜,换句话说就是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对大多数人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起初必定不会觉得喜,反倒会有‘我怎么可能是这样’‘我才不是这样’一类反义的想法。这些想法与诸多因素有关,最主要的则是当时的心理。

以我来讲,我以前是一个听到别人说我的缺点坏处便要跳出来与他反驳的人,反驳的时候振振有词,举出若干例子一二三摆给他看。

比如有人曾说我写字太过潦草,我立马举出若干草书大家,以此大家书法之形来说自己所写字并非潦草,而是模仿草书大家,是草书而非狗尾巴字。反驳时声音极大,声音越大越觉得自己是对的,提问题的是错的,于是越反驳越觉得自己无错,心中暗喜,字迹依旧潦草尚不自知。

再比如做题,人人都有自觉擅长的科目。高中时,我自觉数学很强,遇到细节错误,自知是自己错了,然死鸭子嘴硬,硬要与人争论,图一个面子,往往面子丢了脸不知往哪放。

那时的我可说是闻过则不服,久而久之,便少人再提意见,都不想与我那样不想承认错误的人过多交谈,也因此错过了许多更改自身毛病的机会,身上的毛病自然是许多都健在,时常给我制造一些小麻烦。

人一旦有一次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么就有第二次,紧接着就真的觉得是对的,对于他人提出的意见建议充耳不闻。

这种心理情况的转变发生在大二时,那时有一位好友,说话比较直,对于她认为是毛病的地方她便会跟我讲。起初我仍是嘴硬,死不承认;后来变得沉默,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再后来开始接受,她说的确实是对的。开始接受的时候哦,她已经很少与我提我身上的毛病,并非我身上毛病少了许多,而是我拒绝闻过的次数太多。没有人会不厌其烦地与你说同一件事,因为真的很烦。

我想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如我一般好面儿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厉害很强很对,不愿意低头,往往是自动忽略身上的毛病,最终造成影响的还是自己。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七十二贤里算是很出名的,同时还是孔门十哲之一。出身贫微,但志气刚强、性格直爽,也爱耍威风出风头,好勇爱斗,瞧不起孔子这样柔弱的人。后来拜师孔子,在孔子身旁服侍,敢于提出批评,也勇于承认错误,方才能名流千古,成为孔门中可以让人记住的一位。

我不禁想,子路若是闻过则不服,他会如何?他肯定是入不了孔子门下了,也不会有后来进入鲁国做大夫的经历,兴许能有个记载,某某某年,一个叫仲由的人公然瞧不起孔子,他连子路这个字都不会有。

闻过则喜是一种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除了自身思想的发展,经历带给我们的思考,旁人的提点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且是一种较为高效快捷的途径。

坦白讲,我们现在做事的许多习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过’,此‘过’非过失、错误,而是说,解决这个‘过’,可以让事情完成的更高效、更完整、更漂亮。

比如说吧唧嘴这件事,有些人吃饭喜欢吧唧、习惯吧唧,他觉得吧唧时很舒服,这种喜欢无可厚非,但也要看场合来决定是否吧唧。你独自吃饭,无旁人在旁,你想如何吧唧就如何吧唧。但若是有旁人在,或是你与人同在一桌,便要注意,吧唧嘴是极为不礼貌的。一是其声音吵人,听者心中烦扰,不能好好吃饭;二是其嘴巴大张容易将口水喷出,见者眉头紧皱,更无法好好吃饭。

若是无人提醒,吧唧者很少会发现自己这吧唧嘴的动作会给他人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试想,若是无人提醒,而你带着这样的习惯与约会对象吃饭,场面该是多么的尴尬。

有人提过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听者能否闻过则喜。我们知道自己身上何处有过是一件好事情,改正此过是一件更好的事情,而不改此过不仅会让好事情变成坏事情,还会让更多可能的好事情溜掉,这么一看,真是亏大发了。

‘过’不可怕,‘闻过’也不必羞愧或当即反驳,你且静下来思索思索,瞧这‘过’是否是‘过’,是则改之,不是则勉之。闻过则喜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感激,万不要闻过则不服,不仅丢了改正的机会,还可能丢掉更多知道‘过’的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闻过则喜方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