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与成长》:如何自我疗愈,心理学大师告诉你不一样的方法

读完《自愈与成长》,我认识了心理学大师荣格。品读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越发敬佩他对自己生命的敬畏与负责,以及他执着于实现个人理想的坚定意志。

他终于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疗愈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有意义人生,也能以不朽的建树给他人带来疗愈与成长。

关于自我疗愈,虽然人们并非都能很好的实现这个目标,但或许都能说出许多认可的方法:读书、运动、正念疗法等等。

读了此书,我知道了,除了这些方法,作为心理学大师们,他们有着我们未曾想到的自我疗愈方法。荣格的自我疗愈方法,就令我们耳目一新。

从荣格的成长与成就来看,这些方法无疑是有说服力的。作为常人,我们也不妨将之应用于自己的自我疗愈之中。


01

书写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写作,不论最初的写作愿望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都是想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时代发展大潮中与他人共鸣。

其实,人们想不到的是,他们也不自觉的在进行着自我疗愈,因为,毕竟文字源于内心,经过心理加工而成。

荣格的一生,与心为伴,与文字为武,在一开始,他也是从无意识开始写作,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但毕竟是心理学大师,他在分析自己的自我疗愈过程时,才看清了写作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神奇作用。

荣格说道:“书写早期的记忆,于我而言已成了一件每日必做的事情。一日不写,身体就会感到不适;而只要提起笔,不适感便荡然无存,头脑也会异常清晰。”

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为此感到欣慰,因为在一开始,最吸引我走上写作道路上的也是为了追寻内心的安静与释放,我喜欢一个人坐下来,在属于自己的独有空间,让内心的声音款款流淌,让自己与岁月同步前行。现在看来,这原本就是一个自我疗愈过程。

《自愈与成长》的作者李孟潮在书中说:

“荣格的一生,是自我分析的一生,同时也是通过书写自传完成自我分析的过程。”

荣格书写自传的过程,是自我剖析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从此,我们对写作有了新的理解和应用。

从书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荣格在通过写作自我疗愈的同时,也通过写作书写了无数篇有价值的著作,影响后人。至今,荣格虽已去世多年,但他书写的作品仍在问世,究其原因,他的写作从来都是源于他的内心,他的著作都未离不开自己和他人的“心理”。

著名作家周国平说:“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安顿自己。”这正是写作自我疗愈作用的体现。


02

解读自己的梦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做梦。有的人做了一宿梦,睁开眼就忘了,有的人,做了可怕的梦,醒了也不敢再去想这个梦,有的人会经常做同一个梦,因此会心理纠结。

其实,关注自己的梦,及时释梦,是一个自我疗愈过程。

在《自愈与成长》一书中,作者叙述了心理大师荣格通过解释自己的梦,影响自己的生命历程,疗愈自己的心理创伤的生命故事。

荣格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三岁时,父母闹离婚,他的妈妈出现了精神问题。从那时起,他就质疑爱,他认为女人靠不住,父亲对他来说,认为可靠,但却无能。

在他的自传中记载,4岁左右时,他做了个“独眼肉柱梦”:

有一个牧师楼孤零零地竖在劳芬城堡附近,教堂司事的院落后面有一大片草场。
梦中,在这片草地上。突然我发现地面上有一个黑暗的、方形的洞,砌有砖壁。我之前还从未见过这个洞。我好奇地近前,向下望去,见到通向深处的一条石阶,我畏首畏尾地走下去。下面有一扇拱门,隔着一道绿帘。
我把帘子推到旁边,在光线朦胧中瞥见大约十米见方的房间。这个房间的穹顶由石头砌成,连地面也铺着地砖。中间有一条红毯从入口铺到低台。台上放着御座,金碧辉煌,令人称奇。上面还有一个庞然大物,几乎触顶。
这个东西却很稀奇古怪:它由皮肤和鲜活的肌肉组成,而顶上有一个无脸无发的圆头;头顶站着一只独眼,眼睛一动不动地往上看着。
我感觉,它时刻可能会如虫子离开其宝座一样向我蠕动。我简直吓瘫了。在这难挨的一刻,我突然好像听到母亲从外面上方喊道:“对,可要看好了。这是食人者!”这更加剧了我的恐惧,我惊汗而醒,吓得半死。

荣格后来对自己的梦这样解读:

草地,代表自然、承载和疗愈;黑洞,父母关系不合,母亲的缺席给荣格留下的心灵黑洞;独眼肉柱,意为不愿透露姓名的“神”,“食人者”意为母亲在贬低、攻击父亲,它们是“吞食焦虑、死亡焦虑、吞噬疾病”……。

荣格在自己的不同成长阶段,以及他的几次重要选择,比如学业、事业等,他都会关注自己的梦,给予释义,帮助自己做出选择,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定,获取前进的力量。

荣格曾说:“向外看的是梦中人,向内看的是清醒者。”

生活中,人们不妨关注自己的梦,向内看为自己释梦,疗愈自己,做个清醒者。



03

树立人生理想


从书中荣格的自愈与成长过程来看,荣格在对自己“自性化”理想人生的求索过程中,他的人生理想对他起到了疗愈作用。

同样,也正是对理想人生的向往,让他更合理释梦,反过来,释梦本身,也不断坚定他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往往让人的一生充满意义感。

就像一个故事所说,一个科学家试图说服自己的妈妈,不要继续相信佛教以及佛祖的存在。
妈妈问她:“如果我临终的时候发现佛祖并不存在,但是因为我一辈子相信他存在,我让自己做了一辈子好人,一辈子觉得人生有希望。所以,即便他并不存在,我也没多大损失,对吗?”科学家点头称是。
妈妈继续反问,“但是如果我临终时发现他确实是存在的,那么我就赚大了,因为我几十年的修行得到了未来的回报,对吗?”科学家点头称是。
妈妈继续问,“所以,无论他存在还是不存在,相信他存在这件事,对我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吧?”科学家无言以对。

显而易见,这位朴素的妈妈用自己的逻辑说服了科学家。

荣格的第一份工作,是著名精神病院的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第二份工作,是私人开业的精神科医生,专门做心理治疗。同时还有第三份兼职工作,就是大学兼职教师和教授。第四份也是兼职工作,是行业协会的主席。

荣格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心理医生”这一个职业展开的。心理医生,同时也是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是探索一个人如何疗愈空虚感、分裂感,也就是探索自性化的机理和方法。

荣格曾说:”你永远不要有企图改变别人的念头。你能够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生活有美景,也充斥一地鸡毛,生活很美好,却时有低谷呈现。无论何时,怀有理想,会让我们让生活充满意义感,感受到无限幸福。



写在最后


当今世界,数字化时代,人们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并不相同。

面对挑战,许多青年人好像有“空心症”,中年人好像是“油腻大叔大妈”,不少老年人,则几乎变成了“巨婴”。他们丧失了田园生活的幽静、休闲和洒脱心态,找不到人生的乐趣、品位和意义。他们需要进行自我疗愈,让灵魂回归。

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个人面对美好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也需要经常自我疗愈,以成为有灵魂的现代人。

《自愈与成长》一书,通过荣格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经历,或许能带给我们些许启发。荣格的通过书写、追求人生理想以及释梦等诸多自我疗愈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愈与成长》:如何自我疗愈,心理学大师告诉你不一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