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臟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腑为阳,如果一个人的阳气绝了,手脚就会冰冷。“上气脚缩”,胸为阳,阳绝了,模膈膜会往上缩,呼吸很短,阳所在的四肢会紧缩(抽筋),这种现象出现代表腑气的阳要绝了,要把胃气弄回来。
“五臟气绝者”,如果是肝、心、脾、肺、肾五臟气绝时,“利不禁”,人的大小便由阳控制着,有阳便能固表,这个表不仅指皮表,还包括固摄大小便。吊死的人,若见地上有大小便的浊物,代表人走掉了,阳气已绝,肛门、尿道口都打开来了。如果“下甚者”,下利严重时,吃完食物就全部拉出来,“手足不仁”,病人还有气但是没有血,因为营养通通被拉掉,所以会出现手脚麻木的现象,但病人不会感觉到冷。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这一条辨讲的是如何用脉去查下利的病人现在到了什么阶段。“沉”代表里,脉很深,到了骨边才摸到,“弦”代表寒,当摸到病人的脉是“沉弦”时,代表里寒很盛,此时下利若不治好,就会越下越重,这时需要靠药物来治。
如果是“脉大者为未止”,《内经》云:“脉大者,病进”,脉很大时,代表病越来越严重。此处之所以呈现脉大,是因为阳气正在跟肠胃里的病毒相抗争,所以是“为未止”。
“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微的时候代表胃气恢复了,虽然脉跳得很弱,但是很均匀的慢慢在跳,稍微一点“数”,代表肠胃的功能慢慢恢复过来了,阳气要回头了,下利要自行停止了。“虽发热,不死”,此时如果病人有发热,也不会有危险。阳气不够时会一直下利,到了最末的时候,就像蜡烛燃尽前的烛火会突然亮一下(回光返照),故会有发热的现象,如果脉是微弱的,病人不会死,若脉数大者又发热,病人就比较危险。
又比如,小孩子发高烧,看他的舌苔,白白的一层,不是很厚,代表胃气尚在,任何病只要胃气在,就不会死人。如果胃气没有了就很危险,因为胃气没有了,代表腑的功能没了,此时的热是假热,不是体能跟病毒相抗产生的热,而是阳气要失散掉的热。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当一个人下利到手脚都冰冷掉,脉都摸不到,这时给他灸关元、中极、中脘等,再怎么重灸手脚也“不温”,若“脉不还”,脉回不来,“反微喘者”,剩下唯一的一点阳气,这都是死症。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脉是尺脉,跌阳脉是关脉,即胃脉。关脉比尺脉大是正常,为“顺”,再下利也没问题。这是以脉来判断,不记得也没关系,有的人没有手,用望诊,看气色、听声音便知。最怕下利的人讲话没有元气,手指尖无血色,便知贫血了,病情很严重。
遇到下利最严重的病人,摸他的尺脉,开始时找不到脉,逐渐的脉从尺脉开始往关脉上跳,便知道这个病人被救回来了。我们左手的尺是肾,主水,左手的关是肝胆是木,所以当摸到尺脉往关脉上去,表示病人身体正在水生木。中医脉诊很有趣,又比如:右手胃脉的地方是右关脉,正常的胃脉是缓脉,现在却摸到弦脉,就是摸到肝臟的脉,代表肝木克到胃土,也就是说肝肿起来顶到胃。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的人,照理说津液伤到应该会渴,如果不渴,就代表里寒很盛,如果有渴,代表胃热回来了。胃的热气回来时,病人一定会想喝水。
下利,脉缓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的人,如果脉是缓的,代表胃气回来了,这是正常的脉,此时就算你不治他,他也会自己好。治病的原则是:不管多重的病,只要把胃气固到,就可以延续生命。不去治而让病人自己恢复,经方家是赞成的,能让病人的身体自己恢复,对病人的身体只会更好,抵抗力也会增强。如果是“脉紧”,紧是寒脉,代表病还没有完全好。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代表胃气回来了,病人会自愈。如果没有好,大便就会带脓血出来,“以有热故也”,就是肠胃里面仍有热,所以喝了水以后没有自愈,此时会由寒利转成热利。
如果先血后便,是痔,先便后血,是肠胃出血。这里讲的是血便混合,里面有热,西医讲的大肠发炎,西医开抗生素,把好的细菌一起杀了。有时候是病人本来肠胃功能不好,一感冒吃了抗生素,导致表邪下陷造成下利。
简单讲,下利的人脉数而渴,如果自己不能痊愈,一定会大肠发炎,最初浅的方子是葛芩连汤,治疗一般的热利,但是遇到有脓血时就没用了,后面会有方子。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下利”时如果“脉反弦”,病人发热有汗,这是要痊愈的症侯。照理说脉弦代表寒,代表有水气,寒的话应该不会有发热,但是病人却有发热的症候,代表病人阳气回复了。阳气回复的时候,寒气就会慢慢化掉,津液会回头。这条辨应该是你摸脉的时候,病人正好寒气要去,正气要回头时,就会有这种现象,所以病人会有发热的现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气者”就是拉肚子又放屁,张仲景说“利其小便”就会好。五苓散、猪苓汤都是利小便的。
为什么要利小便呢?小便很好,代表病在血分;小便不好,代表病在气分。因为正常的小便是气化后才出来的,如果气化系统有问题,小便就会有问题。像前列腺肥大的病人,中医按症称为频尿,这种小便不利就是病在气分。肝炎的病人小便是正常的,只是小便颜色很黄,看来像茶色一样,代表气分没有问题,病在血分,这只是协助我们辨症用的。中医用一些很简单的症状就可以知道人体里面藏着些什么了,是站在外面就知道里面发生什么事情了,这是圣人之学。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脉是阳脉,本来浮在上面,现在浮又大,代表阳在上面下不来,阳没有入阴。正常人,阳从胸阳下来到腹部入阴,阳能入阴就不会下利,阳不入阴就会下利。
“尺中自涩”,涩脉就是血不足,代表下焦血分伤到,血就会离经判道,这时会排脓血出来。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这条是下利的治症原则。“下利清谷”,吃啥拉啥,不可攻表解表。比如:病人恶寒、无汗、骨节疼痛,是麻黄汤证,但又下利,这时绝不可攻表,要先解里,若攻表“汗出”,身体会胀满。
下利清谷,代表肠胃里虚寒了,里寒很盛,应该开温里的药,而发表药是攻表阳被寒约束时用的。如果里寒重时用发表的药,会让表虚掉而里寒外出,就会感到腹胀满,这种是虚胀,不是实胀,是气闷在那里不能动,因为阳气被发表药发掉了,所以肚子会胀满。像遇到这种情形,病人下利清谷,要开大剂的温中药物,像真武汤,真武汤也是利尿剂,利不止时我们会去利小便,把里面的水从小便导出来,重用炮附子。再加干姜甘草,因为真武汤利尿,要将里面的寒去掉必须加別的药才行。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必郁冒汗出而解,下利清谷者,其人微厥,所以然者,下虚故也。
下利的人应是虚的。“脉沉而迟”,沉代表里,迟代表寒,这是里寒很盛造成的下利。脸上是胃气(阳气)所在,一点点红代表胃气上浮,“身有微热”,就是还有一点阳气在。胃的阳气平时是不会显现在脸上的,什么时候会显现在脸上呢?身体极虚的时候,胃里的阳气就会跑到脸上,脸上两颊就会变得比较红。这个时候“必郁冒汗出而解”,此时如果流汗出来,就代表阳气恢复,病情会自解。这是脉(沉迟)症(下利)合,胃气会回来。
但是有一种下利很严重,也同样会出现“面少赤”,胃阳往上升了,但是病人没有汗出,还在“下利清谷”,代表是虚阳,不是真正胃肠的阳,病人会因为极度的下虚而有点昏迷的现象,这是坏病,表示病人里极虚了,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戴阳”,戴阳是很危险的症状,要特别小心。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之后连脉都摸不到,加上手脚冰冷。“晬时”是两个小时,就是一个时辰以后,如果脉回来了,手脚也都温起来了,就活了。脉不再回来时,就是死亡了。
遇到危症时,病人持续下利不止,而且是清谷,连大便都没有味道,就是里寒极盛。这时你摸他的脉都没了,病人脸色发白、嘴唇发青、四肢都冰冷掉,这个时候,吃什么都不吸收,此时用大剂的通脉四逆汤来救逆,喝下去可能拉掉七、八分,但只要有两分进入身体,就可以将里寒排除,命就救回来了。煮药时可灸关元、中脘,希望胃气能恢复。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63|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打嗝方(橘皮汤/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笔记6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吐方/尿毒症/胰腺癌/害喜
《金匮要略》笔记6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基本观念及呕吐主方(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