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在于是否追求分数,而在于是否能改变命运

好的教育当然是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的理想,但现实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幸福、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的人,但是现在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那不就只有去追求分数吗?他不能考个好成绩,你怎么能让他有更好的选择呢?他怎么能有更多的机会去造福这个世界,造福这个社会呢?因为有时候学历这一条杠杠就将很多人拦在了门外,不是说没有学历的孩子过得不好,只是相对的选择机会更少了。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现在有条件可以用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作为参考依据,然后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

就算是学习成绩不好,通过弹钢琴也好,通过学习表演、拍视频也好,包括写作,都可以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道路,然后很好的去生活,能够满足他未来生活的多样性。

再说一下农村或者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你不让他看成绩,像河北、山东、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还有西部的一些省份,你不让他看成绩,那么以什么为评价标准上大学呢?

如果不看成绩,也能读上一个好大学,像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直辖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去争取这样的一个户口呢?

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机会,学习不那么累,还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吗?考上好大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啊?

考上好大学取得相应的学历,或者继续读研究生,取得更高的学历,会让你有一个更好的途径,获得更多的能力,去支配社会资源,实现个人价值。

比如说考公务员,为什么不让小学毕业的人也有考试机会呢?或者让中学毕业的人也能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呢?

现在大部分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开始向研究生去靠拢了,包括教师行业,以前的时候小学只要中专的师范就可以去了,现在呢?现在好多小学招老师都不限于本科生了吧,研究生都很难进入。

你不让他提高分数,不走上这样一个求学之路,没有分数就肯很难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能很难取得一个高的学历。

取得不了高的学历,就无法进入到一些社会必须要学历的岗位上去工作。怎么办呢?我怎么去弥补这样一个学历上的先天性不足呢?问题不就出来了嘛。

要解决的从来都不是素质教育或者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而是说现在的教育在本质上有没有给社会进步带来好处。

难道应试教育就没有体现教育的真谛吗?好多寒门子弟通过学习,能够进入到一些重要岗位,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不是很好吗?

现在把学历放到一边,不看分数了,那看什么?难道要去拼谁家有钱?谁家有背景?谁认识的人多吗?

不看分数,让孩子去获得真正的幸福,能够获得教育上的快乐,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总是觉得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人口较多或教育资源不充分的省份,去追求这样的一个目标,真的很难。

前些年的时候,新课标出现的时候,都认为,高考分数肯定会降下来了。以河北省为例,现在还有“衡水体”风靡这样的事情。当年衡水中学、衡水二中、冀州中学等重点中学的成学生成绩一下子都到了600分以上,结果当年的高考分数线就拉升了20多分,很多普通中学的孩子就因为新课标的实施,因为素质教育这样一个理念的实施,造成不能去大学读书。

在评价标准、选人标准没有根本性变化的时候,去谈教育的真谛,对很多普通家庭而言,就是天方夜谭。现在的教育之所以有矛盾的地方,就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要体现教育的真谛,就不能一刀切,公平性依然是必须选择的。

对于一些穷苦的孩子来说,他们有机会通过教育,去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就是好的教育,如果说这不是好的教育,那中国取得的成果又是怎么来的?那么贫寒家庭的孩子实现阶层跨越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之所以谈到教育的真谛时,大家讨论的这么火热,就是因为大家都发现中学包括一些大学,都在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而不是要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学生成为一个考试的机器,只会拿分数,这样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对这样的一个话题很敏感,很赞同。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千万不要用这样的理念去影响孩子学习,该好好学习还是得好好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不在于是否追求分数,而在于是否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