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与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人

中医几千年都没有问题,现在却出了问题。比如现在就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质疑中医不科学,也有没遇到真正中医师的人由粉转黑。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人的价值观越来越西化。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和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人。所谓的理性人就是讲每个人都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显然、传统中医师并非现代社会所讲的理性人,现代社会按西方价值观迅猛推进的同时,中医学和中医师的生存、发展环境越发尴尬。好在目前形势有些改变,从本次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中医学的重视就可见一斑。

目前看来,中国的现代化过进程实质就是一个去乡土中国,逐步西化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来自西方。就剩下为数不多的纯中体系:传统文化、中医、书法、国画、围棋。中医在目前的环境中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

传统中医的培养普遍是自小跟随师傅学医、学做人,人有多高,背诵的医典就有多厚。跟随师傅炮药、针灸、把脉、正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正常情况下,资质秉赋较好的二十岁左右才出师。

现在的中医师的培养过程一般是高中毕业,读医科大学的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七年制或中医学。高中毕业时人的思维体系被后天改造,无神论,讲科学、讲微观的组织结构、细胞,让无神论者相信经络的存在,相信精气神,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理论已属不易。七年内还要学很多现代的基础医学,政治课程,临床实习等,真正学中医的时间并不多,和传统中医师的师徒制也差异很大。现在的中医药大学,中医水平能真正精湛如传统中医师的也不多。

现代教育,主要是西方知识体系的教育,立足于逻辑思维。我们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人以为这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作者以前也这么认为。接触中医师才知道中医学有其自身的一套知识体系,完全不同于目前的科学体系。有时间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探讨其中的差异。

2.行医的制度

传统社会,病人看中医只需要告诉中医师少量的信息,纯粹是病人考医生。医生把把脉,看看舌诊,动动手做一些检查就能推断出病人的症状以及发展过程,还有最近饮食作息发生了什么问题。说错了,对不起,医术不行。不用你看了。现在有几个中医师能达到这个水平? 传统的中医师行医济世不用考执照,有效果就有病人。从小跟师傅学做人、学医、背医典、行医、炮药、把脉......

传统中国对医师这个职业的管制远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传统中医的名家还有很多并不是自小学医而后成名家的。比如孙思貌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再如杨上善、葛洪。耳熟能详的医圣张仲景,也当过长沙太守转而行医。李东垣三十多岁才从一名小吏转而学医行医。大医家黄元御因眼疾被庸医误治,科举无望,二十九岁才开始研读《伤寒论》......

而现在呢,非医学科班,想从医就实在是比较困难。我华南某理工大学的一个师弟,读的是热门的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在一家业内知名公司上班,因为某些事情的触动,一定要学中医,甚至不惜重新高考。虽然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幸运地有导师接受,凭自己努力考了内地某中医学院的研究生。但就现在的政策限制之下,类似他这种非全日制本科医学背景的,以后想从医的道路可以预见充满了曲折。当然中医执业的环境在逐渐放松,今年刚实施的《中医药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走师承,但仍然不容易。希望有内行人士交流一下。

3.医德为先

传统中医拜师学徒时、师傅不仅看禀赋,更重要的是看人品。跟着师傅学医十几年,学做人是根本、是道,学医是顺道而得的,是术。中医包涵了医德和医术、医德在前医术在后。没有医德,不懂医道,医术再高明也不是一名中医匠! 传统中医的做人、要求的医德包括以人为本、仁善立业、师道传承、贵义贱利、精术显德等等。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吴鞠通的《医医病书》无不强调医德的重要性。

《大国医》中的河南洛阳平乐郭氏正骨,治病收礼不收钱。不收钱所以所有的患者都能看病,收礼是因为要养家活口,随患者的经济实力给,富裕人家愿意多给点也收,贫寒人家没钱,农忙的时候帮忙做点农活也很好。

大医家许叔微活人无数,从不收患者的钱。因为他自小父母双亡就立下大愿:一要读书,二要行医,并且不收患者诊金。这不是神话,这是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这片可爱的土地上的真实历史。

传统中医师行医是积德行善。现在呢?高中毕业考大学、医生只是一个职业。一个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的存在。医生就是整个医疗生产线的一颗螺丝钉。中医师医术再高也包含在挂号费里面。可喜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在非正常工作时间鼓励医院按医生的级别设置挂号费。据我所知,广东省中医院的国医大学的挂号费就是1000元。中医开方子便宜,挂号费体现了医术的价值。这也是国家对中医重视的体现。

4.西方文化

我们接受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西方知识体系的教育。我们整个社会运作也遵从的是经济学的商业规律。这就和传统中医生存土壤有点不同了。经济学的前提是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人。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自私,利用自己的能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当然前提是不损人,而是服务他人。而传统的中医师显然就不是经济学中讲到的理性人。他们不会用医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学医行医的目的是济世行善。

试想一下,要是中医也像西医一样,看病那么贵,那古代的那些大医们,个个活人无数,不说几代积累之下富可敌国,成为一方豪强总是不难的。但,并没有。《大国医》中体现的最明显的,传统中医师是社会分配的调节器。开的方子用得药都很便宜。有些穷人别说看病,甚至抓药都没钱,大夫有时候是倒贴钱救命积德。需要的时候,对于富贵人家,收贵点,补贴一下自己。遇到大瘟疫,传统中医师不需要政府的发动,自己就掏钱制药,免费发放。

现在年轻的中医师,收入微薄,考虑买房、成家、养儿的压力,说句实在话,但看赚钱,做一名中医师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可惜现在社会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收入。这和二十几年相比,实在是倒退太多了。

5.传统文化

文化断了传承、想捡起来就太难太难了。

网上太多抱怨中医保守,什么传男不传女、什么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错了,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古人的思想境界之高不是你我这些人能够想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大医家写的医书汗牛充栋。问题是,中医黑们会去看吗?庸医们会去翻翻古籍吗?想看就能看懂吗?这么浮躁的社会,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看这些医古文?不是不传,而是我们做子孙的不看。

黄元御,清代大医家,29岁接触中医、到53岁不知道什么原因离世。可以讲、所有的精气神都聚焦在医学理论、中医临床上面了。没时间社交,过着类似颜回所讲的:一瓢饮一簞食,居陋室的生活。当然黄元御是乾隆皇帝欣赏的太医、不过也是个整天闭门著书的太医。将黄帝内经、易经、伤寒论、金匱要略、道德经等全部注解了一番、毛笔小楷书、200万多个字。他图什么?又有几个人看过他的《四圣心源》,看懂了吗?更不要提这两百多万字的医书全集了。

类似黄元御这样的人很多。本来从医就辛苦,医术越高,患者越多,时间越少,还要著书传世,请问他们图什么?不就是传承吗?可惜,我们都不看古人书。

传统中国,古人可以三四十岁自学成大医家,那是他们自小就接触《易经》、《道德经》等传统文化,有文化功底,而我们现代中国人以当下的国学基础、又失去中医传承,还浮躁得不钻研,试问,这样能出真正的中医师?

是的,我想说的就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师,尤其是现有的环境。当医生尤其是中医师几乎是性价比最低的职业了。如果您有幸遇到一个感觉医术医德都不错的中医师、那恭喜您、好好珍惜!

尽管前路漫漫、但我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中华传统文化会慢慢复兴,学中医的、懂中医的人、真正的中医师会越来越多。中医师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中医与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