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窦大夫祠

“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 是郭沫若《游窦大夫祠》中的诗句。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的祠庙。

窦犨,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纪念;宋代元丰八年(1085)神宗封之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窦大夫在晋国内外名望很高,但因与晋国卿赵简子政见不同而被杀。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慕名驱车来访,但刚走到黄河边上将人晋国时,被窦大夫的亲丁拦住。孔子听说窦大夫被杀,十分气愤,便“临河而返”不入晋。孔子看着滔滔河水感叹道:"壮美呀,黄河水,浩浩荡荡多么盛大,我之所以不能渡过黄河,也是命运的安排吧!"子贡不解其意,上前询问,孔子说:"他们都是晋国贤良的大夫,赵简子未得志时,与他们政见相同,一旦得志,却杀掉他们推行自己的新政。我听说不论何时何地,剖腹取胎,麒麟就再也不会降临;竭泽而渔,蛟龙就再也不会出现;覆巢倾卵,凤凰就再也不来飞翔。我还听说,君子总是对同道的不幸遭遇特别伤感,那些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避开,更何况是我孔丘呢。"于是,孔子返回了鲁国陬乡,并作琴曲《陬操》来哀悼窦大夫。窦大夫祠内有楹联: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士山下,普贤遗泽及苍生。其中上联指的就是这个典故。至今晋城市南40公里仍有一村名拦车镇,镇北有孔子回车庙。

窦大夫祠的创建年代已无处追寻,唐末枭雄李克用的儿子李频在《留烈石》一诗中写道:游访曾经驻马看,窦氏遗像在林峦。因此,其最晚应建于唐代。但祠堂最终还是毁于水患,元代至正三年(1085)重建,此后历代均有修葺。秋日的阳光徐徐地洒在大殿门上,两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经年风雨中光泽全褪的红门上,闪闪发光的龙鳞依旧形象逼真。威风不减的二龙仿佛在誓死捍卫着殿内的主人。

殿内端坐着身披黄袍的窦大夫,目光如炬,美髯飘飘。上有牌匾,书写着“泽被苍生”四个大字。右侧有一棵龛内梧桐侧立神旁,据说摸一摸能消灾降福,树干早被摸的留光水滑,光可鉴人。这就是祠内八景之一的“神龛梧桐”。

正殿西侧有个耳房,耳房门前廊下有块地砖,上面有凹印,仔细一看,俨然一只手印。传说是“二郎手印”。手印上宽下窄,无论手掌大小,放在上面都有吻合的感觉。这“二郎手印”是祠内八景之二了。

其余三景分别为:“明三暗五、鼓楼石柱、透明神碑”。“透明神碑”是指窦大夫祠中烈石祠祈雨感应碑,此碑高2.03米,宽0.91米,耸立在身长1.62米雕刻精致的赑屃上,光洁晶莹,相传此碑经水浇后呈透明状,故誉为透明神碑。

窦大夫祠正殿大殿,宽20多米,高约15米,从山门外看,整体建筑为三间,而从内看则为五间。故称“明三暗五”。

“鼓楼石柱”窦大夫祠山门两侧是钟鼓楼亭,东侧钟楼四角亭的柱子为四根木柱,而西侧鼓楼的四根柱子则是石柱。

已经看到了五景。还有“红马出洞”“石洞出檐”“香台砂坐”三景据说“已经遗失”,我们无从看到了。

窦大夫祠山门西侧鼓楼下的石窑洞,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先生研读经史之所,傅山先生在明崇祯十至十五年间居读于此,室前有老杏树一株,其状若虹,故名"虹巢"。傅山先生有诗“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云起雨随响,松停涛细闻。书尘一再拂,情到偶成文。开士多征字,新茶能见分。”

窦大夫祠左有明代的保宁寺,殿内供奉的三尊彩塑分别是关公、关平和周仓。关公是唯一被儒释道三家共同供奉的。儒教称他为“武圣人”,佛教称他为护法“伽蓝菩萨”,道教称他为 “关圣大帝”。此处的关公与别处不同的是,一般为手持大刀或手捧书卷的站姿,此处为坐姿;比起一般的塑像此处的关公目光柔和,面略黑色;胡须不同于美髯须为三段须。

前来观赏凭吊的游人寥寥,来自中北大学的志愿大学生热心地前来讲解,在古柏翠影中,别是一番景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窦大夫祠)